光明日报记者 李蕾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张进进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银幕总数已达41179块,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与如火如荼的影院建设相对应的,是电影票房的不温不火。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相较之前连续5年维持在25%以上的高增幅,2016年3.73%的增长显得有点少。
有业内人士表示,不管是影院建设还是电影制作,中国电影产业都将面临新的转折点。
让“银幕数世界第一”更具含金量
“拿下银幕数世界第一的成绩,固然值得高兴,但其背后暗藏的中国电影产业粗放型增长的隐痛,我们也必须正视。”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指出,2016年中国银幕数增长幅度高达29%,票房增长幅度却远远低于这个数字,银幕数量的增长没有伴随票房层面的同步增长,这表明单块银幕的效益有所下降。
日前发布的2016腾讯娱乐白皮书证实了饶曙光的推断:2016年中国电影单银幕年票房105.26万元,较2015年下降22%。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认为:“这一数字说明,中国电影产业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开始凸显。如果电影产品供应数量与质量跟不上银幕数量的增长,电影院的经营方式不适时调整,电影院线也可能面临亏损。所以,要让‘银幕数世界第一’的称号更具含金量与影响力,使庞大的资本投入获得理想的回报,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观影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必须硬件和软件一起抓,在追求银幕数量增长、提高影院服务质量、完成硬件准备的同时,提升影片质量,实现量质同升、口碑与票房双赢。”
很多电影领域的记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以前想采访好莱坞明星,连“门都摸不着”。如今,诸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马特·达蒙等美国一线电影人却纷纷来华“求采访”“求合作”。不只各路明星纷至沓来,制片方在拍摄影片时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的反应,有的甚至在筹备项目时先论证该题材类型在中国市场是否有前景、怎么才能契合中国观众品味等问题。
“我们看得到的是台前各路明星主创的花式营销和中国元素的巧妙植入,而看不见的还有幕后欧美电影公司向中国电影产业制片、发行、放映领域的渗透。导致这些外国电影人态度180度大转弯的关键,正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崛起。”刘嘉如是说。
近些年,不少好莱坞影片在中国市场的票房收入超越美国本土。中国电影银幕数超过四万块的消息,无疑又是一针兴奋剂,将加速好莱坞电影业布局中国电影市场的脚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迅坦言,中国电影的制作规模和水准与美国尚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来势汹汹的好莱坞大片,“世界银幕数第一”的称号不仅不是中国电影人躺在功劳簿上放松的借口,反而应成为一种压力和警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让兼具艺术效果与时代情怀、富含文化基因、核心价值的国产电影精品脱颖而出,去充盈每天增加的电影银幕,这样产生的票房增长才更具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改变“有人叫好却无处观看”的尴尬局面
尽管2016年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调整年,但院线市场的资本热度却居高不下,各种投资收购事件频现,一些影视公司还自建影院。比如,万达院线计划在未来6年新增150家IMAX影院。刘嘉认为:“资本的青睐,带来了银幕数的快速增长,影院之间、院线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压力一步步加码,‘价格战’在所难免,有的经营者为了利益甚至铤而走险,致使偷漏瞒报票房以及其他违规性经营现象屡禁不止。这会不会形成一种泡沫化趋势,值得关注。”
资本之所以注重影院资源,是因为影院排片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部影片的最终票房。谁手握更多银幕终端,谁就能在制片、发行等产业链上游获得更多话语权。饶曙光指出,目前中国前十大院线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六成左右,其中前四大院线更是占据了约四成市场。随着银幕数量持续较快增长,院线的重组并购还会加快速度。规模化特别是集约化经营或许有助于影院以及银幕的投入与产出。但这对影院投资者、经营者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影院躺着就能挣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让自身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集约化、专业化,还需要提高差异化经营,这三个方面“一个也不能少”。
“时下国内放映市场的规模容量应该可以让院线尝试‘分线排映’。”刘嘉指出,2016年中国电影年产量达944部,但可能有一半的影片都无法进入院线上映,与观众见面。商业院线没有细分市场,一味对商业大片大规模排映,使市场“同质化”愈演愈烈。而数量众多的中小成本影片,尤其是一些质量优良却缺乏明星和话题的艺术电影、纪录电影却被边缘化,面临“有人叫好却无处观看”的尴尬局面。这一现象成为制约市场进一步上升的瓶颈。数据显示,今年新建影院中平均每个影院有5.6个厅,多厅化影院成为影院建设的主流。能否将这些银幕利用起来,针对不同观众群体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升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成为今后影院经营乃至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