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赵竹青)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蓝箭”)与丹麦Gomspace公司13日上午在杭州签订火箭发射服务协议,据了解,这是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承接的第一笔国际市场商业火箭发射服务的订单。
北京蓝箭CEO张昌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通过一年多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已经在蓝箭系列运载火箭研制方面取得了快速的进展,对于技术和一系列发射服务的能力,也得到了签约方的高度认可。此次协议的签订,这标志着中国民营火箭发射公司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民营商业航天迈出第一步
据了解,北京蓝箭作为国内最早进入运载火箭研制的民营企业,目前已具备运载火箭总体系统研制能力,包括火箭的箭体结构系统、控制系统、分离系统及其系统单机设备的设计等核心能力。同时,通过贯通上下游产业链,具备了运载火箭总装制造、总体测试的研制保障条件和能力。
而GomSpace则是一家丹麦宇航公司,具有一个强大的市场网络,合作伙伴遍及欧洲乃至全球,曾多次为美国航空航天总署(NASA)提供微小卫星系统和相关服务。其拥有成熟的微纳卫星、立方星研制和生产能力,开发与微纳卫星相关的创新产品及系统任务概念、为全新微纳卫星提供系统技术验证,可为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分系统研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按照协议约定,北京蓝箭将于2018年使用LandSpace-1运载火箭发射GomSpace的立方体卫星群。
“此前,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还没有任何一次商业火箭发射的案例,所以外方此次最关注的是蓝箭的技术和产品,特别是火箭能否适应卫星的载荷需求,包括轨道倾角、稳定性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最终能够确保实际履约能力等等各方面细节。”张昌武说。
据介绍,双方从初步接洽到现场考查、技术论证到最终签约,整个谈判历时9个月的时间。谈判过程中,外方公司先后派出三批包括商务和技术专家在内的团队,从各方面对北京蓝箭的技术方案和综合实力进行评估,最终确定与北京的发射合作。
8000亿蛋糕的吸引力
根据市场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850亿美元,而对应到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等,“十三五”期间就将达到8000亿人民币。
从政策层面,国家不断加大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政策倾斜,2014年国务院发布60号文件,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2015年国务院发文,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产品开发、运营服务和产业化推广。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中,进一步将“商业航天产品发展工程”列为重点工程之一,包括商业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及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线。
在“国家队”为主的商业航天市场中,民营组织正在快速进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研制等领域的一大批民营企业,期望尽快占领“国家队”以外仍旧广阔的市场份额。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航天不仅是探索宇宙,更是方便人类社会传递信息、察看世界的根本方法,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航天发展到现在,需要回到“用”的角度,让航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产生更大的运用。民用航天的发展机遇很大,发展速度也会很快,诸如北斗系统这样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能够在不断应用中带动各个行业的进步,前景无限广阔。
2017年蓝箭首发亮相
“北京蓝箭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在加快自身核心开发能力的建设和火箭产业化的进程。因此,从成立之初,我们就确定采取‘双轮驱动’的策略,即产品开发和客户资源拓展同步进行。”张昌武说,目前,已经有一批意向客户正在与北京蓝箭进行接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不断有订单确定。
为了顺利完成火箭载星发射项目,公司火箭发射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当中。据了解,北京蓝箭已经完成项目履约团队的组建,开始按照发射时间倒排整个发射计划,期间,还会安排三到四次评审会,保证客户对项目进程达到实时监测。
载星发射前的‘重头戏’——火箭试射,将成为Landspace-1对外的首次亮相,预计于2017年完成。张昌武透露,如果可以按照这一进度推进试射工作,这也很可能成为民营火箭在中国地区的首例空间轨道飞行被载入史册。
“北京蓝箭的产品能够获得海外客户的认可,离不开中国航天人几十年奋斗。中国航天已经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面向未来,包括蓝箭在内的商业航天企业,将参与到中国航天事业‘从好到优’的新征程中。”张昌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