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乍暖还寒 养生须防寒

来源:人民网
2017-02-28 14:58:09

采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王长松

眼下立春已过,雨水即来,“倒春寒”时不时发个威。初春时节万物生长,恨不得赶紧脱下大棉服,穿上靓丽的春装去游山玩水。可是南京“春如四季”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初春养生还须防寒。

春寒也伤人

春天给人的印象是暖洋洋的,寒气有那么重吗?一年四季中冬天的寒气无疑是最重的,但春天的寒气有“个性”,也要提防。初春也就是早春是冬天和春天的交界处,气温还未完全回升,尚留存冬天的寒气。且春天有风有寒,风是春天的一个主气,所以春寒特别是初春之寒以“风寒”为主要特征。

风中带有病菌,当人体感到寒的同时,病菌已侵入体内,呼吸系统的一些疾病就发生了,如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等。有的老人受寒后关节疼痛僵直,可能是“老寒腿”等骨关节疾病发作了。体质不好的人受寒还易诱发或复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寒气进一步侵袭人体,随着侵袭脏腑的不同会有不同表现:胃寒的典型表现为胃脘部凉、疼,进一步发展就伤脾了;风寒若侵袭至肠道,引起小肠的一些变化,肚脐周围凉痛,可能还伴随痉挛性凉痛,凉风一吹肚子急急的想解大手,解完舒服一些,中医讲就是脾受寒了。女性容易宫寒,小肚子凉痛,在月经来之前或者月经头两天受了风寒,就会伴有严重的痛经。肝寒,风寒对肝经也有影响,肝气凝涩,失其刚强之性,表现为惊慌善恐,忧郁胆怯,倦怠。“腰中如带五千钱”是肾寒的典型描述,意思是腰里面像揣了五千个铜钱又重又凉,中医叫肾浊,是肾寒的表现。

如何知道寒气入体了?

寒气入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寒气攻击了呢?王长松主任总结了四个寒气入体的信号:

怕冷:局部和全身怕冷,侵入到头,头是凉;侵入到胃,胃是凉的;侵入到肝,小肚子是凉的;侵入到肾,后背和腰是凉的。

分泌物:根据排出的分泌物颜色、清晰还是稠厚来判断,宫寒的女性白带清晰,风寒感冒咳出的痰也是清晰的,如果是黄浓痰肯定是热,不是受寒。

舌头:搭脉看舌头,舌头颜色较淡,舌苔较白,体内很可能有寒气。

面色:有些孩子面色发青,首先就要考虑是不是受寒了。

这些防寒招数是“假”的

一旦寒气侵入体内就很难排出,所以要防寒气侵入内脏。防寒的招数还真不少,有的看似有理,实则是个陷阱。

多穿衣服:衣服本身不产生热,它是护住人自身的温度,建议三四件为宜,有的老人穿八九件,活动不方便不利于阳气生发。著名医家孙思邈是长寿之人,他建议初春穿衣服上薄下厚,因为阳气往上生发,下边穿的厚因为寒从脚起可以防寒。

戴口罩:空气不好和天气冷的时候,有一定防寒效果,但防寒作用较小。另外要注意口罩的厚度和质量,过敏性哮喘的人不能带毛绒绒的口罩,身体尚可的无需戴口罩,天冷时出来呼吸下新鲜空气反而能锻炼呼吸系统,不要依赖口罩。

喝酒御寒:喝酒后有人觉得阳气生发起来了,身上暖和了,这种暖其实是个假象,酒精让血液循环加快,需要散热,等能量散发出去后就冷了。在室内不外出,可以喝点白酒、黄酒等御寒,同时吃点高热量的食物补充能量。喝酒后别顶着风寒出门,容易让寒气钻了空子。

专家教你三招

秋冬养生讲究冬藏,要滋补积蓄能量。春天刚从大吃大喝的春节过来,胃肠道负担较重,不太适合进补,特别是消化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让肠道通畅排出体内积滞比进补更为重要。

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养肝不等于补肝,可以吃一些有益于肝气生发的食物祛除寒气如芫荽、香葱、韭菜,这些辛味食物平时不太能吃,春天吃倒是不错的。

寒气袭来,如何防寒?体内已有的寒气又如何祛除呢?

第一招:保护重点部位

保护重点部位,如老年人初春时节注意保护肚脐,在衣服里面加一个兜兜;脚底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涌泉穴,光脚穿鞋会让寒气有机可趁,穿好袜子,少露脚踝;穿稍厚的衣服护住肾区,少穿超短外套和低腰裤子。

第二招:穴位祛寒

可通过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艾灸祛寒、排寒。胃脘部凉的艾灸中脘穴;肚脐处是神阙,神阙下有关元和气海,是常见的强壮的穴位;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也可以。

第三招:饮食调养

吃一些暖性、热性但不要大热的食物增强体质如鸡汤羊汤,狗肉鹿肉大热不推荐。用点生姜红糖汤、生姜苏叶茶有利于祛寒。比如苏叶能疏风祛风,用苏叶、生姜、红糖煮水饮用可以预防感冒,祛除风邪寒邪。受寒后发烧不明显的可用芦根加生姜熬过后再加点红糖搅一搅饮用。发烧了,单纯芦根的力度不够,生姜、红糖、芦根煮过后,冲小柴胡冲剂喝有解热祛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