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会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进入撒哈拉沙漠的腹地了,只因为这里根本没有路。这里有的只是沙子,堆成金字塔般高的沙丘和随风流动的金色粉末。而这些“地球上最不适合生存的地方之一”的长住客,总是在各种地方和场合彰显着它们的存在感:你的食物里、鞋袜里,甚至指甲和耳朵里都会有这些不速之客的踪迹。事实上在你离开撒哈拉沙漠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能从身上找到星星点点的沙粒——哪怕只是打了个喷嚏。
如果你足够有经验,那么撒哈拉对你来说就并不危险,要像读一本书一样读它。车窗外或高或矮的沙丘成为我视野的主角,并且成为人们脑海中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这样荒谬场景的“演示场”——毕竟撒哈拉沙漠太大也太空旷,在这样一个没有信号的地方,所有的想象力反而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当车行驶到一个沙丘顶端时,山谷中一片白色的帐篷营地映入眼帘,这时太阳已经开始落山了,西方的天空撒满一条条橙黄色的光带。
极具震撼性的色彩配合着脚下撒哈拉沙粒的包含阳光热情的温度,提醒着人们正处于一片不毛之地的腹地。虽然设施相对简陋,但是想想在大漠深处搭建如此规模的营地实属不易,一个厚实的粗布帐篷在夜里能为你抵挡撒哈拉的风沙和寒冷,也让人真正体会到了水在沙漠里的珍贵,即便是洗脸也不忍心把水龙头开大。这一夜和你作伴的只有满天繁星和撒哈拉寂静的沙丘,一切浮躁的现代文明都可以抛之脑后。没有电更没有手机信号,伴随着这一切而来的是带有永恒感的自由。
突尼斯的迷人之处,一部分属于突破你对“广袤无垠”这个词语想象的撒哈拉沙漠,另外的一大部分则隐藏在首都突尼斯市的隐秘街道与历史废墟中。突尼斯因其扼南欧北非交通要塞的独特地理位置,除了各民族融合形成的独特文化之外,饱受战火蹂躏的历史也在某种程度上让突尼斯的传统生活变得暧昧难言,在这悠悠千年岁月面前,前面的古罗马统治时代太遥远,后面的法国保护地时代又太短暂。所以要问传统的突尼斯人如何生活,最好的答案就是去逛逛阿拉伯人的传统聚居区——麦地那。
和众多穆斯林城市一样,突尼斯城也有它的麦地那。穿过市中心的卡斯巴广场,当看到一片保存完好的古老街区时,便知道在这里或许可以触及突尼斯人生活中最为市井的一部分。这里与其说是街道,倒不如说是巷道,窄窄的一条条小路两边是各种鳞次栉比的商店、作坊,以及阿拉伯风格咖啡馆等等。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和当地特色的时候在这里应有尽有。
打算去旁边更深一些的想到里面一探当地人的真实生活,不用担心蜿蜒曲折如同迷宫一般的麦地那,如果你在里面迷失了方向,当地人都会热心地告诉你出路甚至亲自带你走到主干道上。而在古老的麦地那穿行,自然少不了去当地典型的阿拉伯咖啡和水烟馆歇歇脚,点一杯地道的阿拉伯咖啡,看着几个当地人三五成群的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抽着水烟聊着天,便不难感受到这里悠然显示的生活节奏。
在这些仿佛人类血管般复杂蜿蜒的街道中,除了墙上颇有趣味的涂鸦,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当地的年轻人,他们有些向游客兜售猎鹰合影,有些只是懒洋洋地翻看报纸。在掺杂着水烟味的空气中,时间静悄悄地流逝,一去不复返。如果说突尼斯市拥挤狭小的麦地那让人还残留着对于突尼斯的戒备之心的话,那么距离突尼斯市中心半小时的西迪·布·赛义德(Sidi Bou Said)则会让你放下所有的不安,因为它的美丽和纯粹。这里实在太像欧洲了!
人们似乎都更熟悉也更喜欢这里的另外一个名字——蓝白小镇。白色和蓝色是这里的主色调,每家每户门前或是窗外的各色植物装点着这个蓝白两色的世界,而坐落在地中海峭壁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不逊于欧洲人和海滨小镇的好去处。避开兜售商品的小贩、成双成对的情侣以及写生的学生,蓝白小镇的悠闲在于你可以花一整个下午无所事事地看着下方远处地中海面上寂静流动着的片片白浪;去闻空气中夹杂着草木清香和海水味道的闲散味道,或是看着夕阳渐渐染红海面直至坠入海平面之下。
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了,你已经被所见到的一切感染并融入这座小镇的沧桑历史与平静现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