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百万美金”候选女心理教师:让心微笑

作者:罗浩 来源:云南网
2017-03-14 13:53:00

云南网讯(记者罗浩)2月22日,Varkey基金会在“全球教师奖”官网公布了2017年入选该奖项的十位候选人名单,中国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的心理教师杨博雅成功入围,成为跻身前十唯一的一位中国教师。

这个结果,让杨博雅觉得自己是在做梦。

Varkey基金会创始人Sunny Varkey先生说过:“我希望让人们关注教师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积极影响,他们必须拥有最值得尊敬的正当社会地位,获得相应的奖励和名誉……想要鼓励来自全球无论农村、乡镇和城市的孩子把变成全世界最棒的教师作为人生目标。”正是这几句话,打动了杨博雅,她决定提交报名申请。

一路走来,杨博雅“过关斩将”,从入围前50到入围前10,一次次的惊喜之外,她收获的是一次次的认可,这让她无比自豪。

“我真的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重新更好地认识老师这个职业,也让孩子们觉得当老师是一件很棒很酷的事。”杨博雅说。

【梦想成为医生的老师】

采访杨博雅的地点最终定在文化巷的萨尔瓦多咖啡厅。

杨博雅坐在进门左侧的一个角落,目光锁在粉色电脑屏幕上,双手不停地敲着键盘。她习惯,也享受在这样半开放的环境里工作,既不像在家过于放松,也不会有在学校的那股严肃劲儿。恰到好处的热闹,能让她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思考效率。

一声招呼后,她将视线从屏幕转移到我身上,侧身挪了下座位,脸上挂满笑容,粉色外套在灯光的照射下光亮了起来。

“全球教师奖”设立3年来,每年的竞争都异常激烈。今年入围前十的候选人是从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0名提名教师和申请人中选出。一个28岁的女孩,入围前十候选人名单,并有望获得百万美金的奖励,不由让人对她和她的故事充满好奇。

杨博雅出身教育世家,父祖辈都是老师,打小她就住在学校。在她口中,爷爷具备一切她能谓之为“榜样”的特质:受人尊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最重要的是,热爱教育。

“他是个有魄力的人。虽然在大城市出生,却可以毅然远赴边远地区,甘于扎根农村,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早年时,杨博雅将爷爷当作自己人生的“引路人”。

然而,杨博雅从小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医生。

她说不出缘由,只是莫名地喜欢。再有,教师这份职业让她感到枯燥,用她的话说就是“带完一届又带一届,没意思”。

高考填报志愿时,她的第一志愿自然不是师范类院校,而是医科类大学。她最后还是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或许是家人的不甘,再三建议下,她在提前批一栏写下了“华东师范大学”,并最终被录取。

关于专业的选择,还有一段小插曲。起初,杨博雅的想法是“随便填”,后来亲友力荐过“公共管理”,但因一个玩笑无奈作罢:是学“你管校长”,还是“校长管你”?再后来,也更直截了当了,干脆就填学校的王牌专业:基础心理学。

能被提前录取和任性地填报专业,不是偶然,因为从小到大,杨博雅的成绩都在全校名列前茅。

“以前,有很多人问我,说你学了心理学是不是就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当然不是。简单来说,我们学的是研究人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发展规律和指导方法,从而帮助你更好地成长。”杨博雅再次露出微笑,“大学的时候,相比其他系,我们系的同学都要阳光积极一点,大学四年过得很轻松。”

那时,即便是在临近期末考试的节骨眼,杨博雅也会和室友们凑钱去徐家汇的酒店订间房,然后带上足量的零食,晚上边看书边欣赏窗外的夜景。“因为大家都认为,生活的品质很重要。成绩无非是个结果,过程中努力过就行。”

2012年,杨博雅毕业后回到昆明。通过招聘,进入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成为一名心理教师。

【“菜鸟”班主任的成长】

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一度让杨博雅无所适从。

在她印象中,讲台上的老师是神圣威严的。然而,现实却狠狠地给了她一巴掌。

“学生调皮不听话呗。”她分析过原因,一是自己年纪小,又是个女生,虽为班主任,但面对一个班五十多个学生,难免有些“镇”不住。“估计是我脾气太好,温柔过头了。”她笑着说。

第一次家长进校园活动时,杨博雅就曾被家长误以为是学生。当时的她从外表看来,与学生基本无异。安排打扫卫生,学生讨价还价、规定到校时间,学生总是迟到……这些都让她很是头大。

的确,这是每个老师都会经历的阶段。

但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件很快乐的事,我很享受,是真正发自肺腑地喜欢这份职业。”在杨博雅看来,她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是永远保持精力充沛,在求学的道路上也从未停下过脚步。朋友眼中,杨博雅是个“工作狂”,没有周末,也永远闲不下来。她可以在一个寒假,去五个不同的国家旅行,开拓视野,然后把新鲜的东西带给学生。

杨博雅喜欢发朋友圈,也乐于和朋友在评论栏互动,但她却不愿和学生在社交软件上有过多交流。“因为我吃过亏呀。”她又开始笑起来,“以前我一发心情,学生就在下面留言,甚至还有人调侃。不觉得很奇怪吗?”在向前辈“取经”后,杨博雅才意识到,和学生拉近关系固然重要,但过于亲密,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忘记她“老师”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不利于教学的。“你能做到公私分明,但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到嘛。”

学习如何把控好和学生之间距离的“度”,杨博雅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之后,她的任教之路走得很顺。心理课上,她会融入游戏、话剧、戏剧、音乐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寓教于乐,这也使得心理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

而在与学生融入的同时,杨博雅也积极在与社会融入,她的方式是做公益。不管是山区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还是看守所、监狱等地方的弱势孩子,她都投入了大量时间,用专业技能去服务更多的孩子。

“确实工作这几年,我做了好多事情,同样的时间,别人都会抱怨,但我确实是把时间用到了极致。所以经常有人觉得,我虽然只工作了五年,但创造的价值,远不止此。”

这一点,在杨博雅的好友,昆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郝万胜那里得到了认可。

“博雅表现出的专业能力、责任心以及策划组织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郝万胜回忆,2014年昭通鲁甸地震发生后,她到震中开青少年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并凭借专业能力和协调能力,联合团省委、华东师范大学等多个部门,在灾区主导并开展了一个学期的心理课程,“这是史无前例的,因为不管是对主导者的专业能力要求,还是对其协调政府、民间组织、专业教育机构的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博雅,克服种种不可能任务,圆满完成了项目。”

同时,郝万胜认为,杨博雅难能可贵的是,在同龄人忙于秀吃喝,打游戏,啃父母的时候,她已经在努力地实现专业的追求和社会责任的理想了。

如此这般,不知不觉,5年时间过去了。

【心理教学推广的先行者】

有的问题,凭老师一人之力便可解决。但有的问题,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才能解决。

杨博雅就是在反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比如,每个学生的接收程度深受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影响,所以统一的教学模版和教育模式并不受用。换句话说,老师要怎么做到因材施教。

“你是不是有自己的见解。”我追问道。

“首先,要承认自己不是‘全能’的,把对自己的期望值降低一点,这样才不会有压力。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但其中也有共性。这需要老师反复寻找两者的平衡点,不断调整,最终找到适用于每个人的教学方式。”杨博雅始终保持微笑,“当然,老师自己也需要保持学习,不断拓宽视野,这样就能应对各种教学难题了。”

学生的成长之路,需要父母的参与。这句话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要积极参与,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了解他们每个阶段的心理需求。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杨博雅说,优异成绩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许多问题,只是很多家长没有注意到,“家长往往更注重考试方面的东西,容易忽略孩子情感上的需求。”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愿意花很长时间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专业的老师,而不是自己。这让杨博雅很是费解。“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任何专业老师都不及的,最了解孩子的,应该是父母。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很重要。”

因而,杨博雅特意将“家长”纳入到她的课程制作中,希望通过共同参与,加强彼此互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也让孩子可以得到家长的支持,“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

“当孩子们走进活动室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非常惊喜。只有这位妈妈的女儿,非常非常不开心,也非常不愿意坐在自己的妈妈身边,一直嘟着嘴。”这一幕发生在一次初二学生的家长课程上,杨博雅清楚地记得,“孩子叛逆,不愿跟家长沟通交流,家长也不知所措。”

通过课程,杨博雅看到,母女俩虽然私下不太亲近,但在课堂上,仍是愿意协作完成互动分享的,“大约半年以后,她们之间的关系真的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

杨博雅坦言,将尽全力把这套家长参与的心理教学模式推广普及,走出昆明,走出云南。这样,也可以给孩子们带去更广阔的视野,心理教育需要跨区域、跨领域共同努力。

“任何一个孩子的改变,都不可能是一个老师的功劳,而是家人、老师和学校乃至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她笃定地说。

告别后走出咖啡厅,一缕阳光透过灰暗的云层,照在脸上,很暖和。

昆明开始回温了。

采访后记:爱笑,爱讲冷笑话的女孩

采访中,杨博雅几乎一直都在笑。工作中的心酸不易,她避而不谈,聊得更多的是她感兴趣的话题和孩子的心理教育。对话过程很轻松,很愉悦。“你知道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因为海里的小鱼会不停地吐泡泡:blue……bule……”她会冷不丁地给你讲冷笑话;“我最大的爱好是睡觉,一旦睡着雷都打不动。”她会和你分享她的兴趣爱好;“我的办公室在18楼,我们坐电梯上去。”她会指着五层高的旧楼一本正经地说。

微笑是她的标志性动作,任何时候她都在保持。在她身上,有着令人羡慕的“乐观”,她就像个小女孩,永远活泼开朗天真。

她说,她热爱她的职业,和孩子们打交道,简单自由。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怎么也不会让她觉得上课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虽然课程是一样的,但每一堂课对我而言,都充满新鲜感。”

3月19日,“全球教师奖”最终获奖人将在迪拜举行的“全球教育和教学技能论坛”中揭晓。当天,杨博雅也将前往赴会,期待她拥有精彩表现。

新闻助读:

“全球教师奖”:由Varkey基金会设立,有“诺贝尔教学奖”之称,旨在表彰教师获得的成就以及对教育界作出的贡献,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该基金会是英国的非政府组织,致力于改进贫困孩子的教育,总部在伦敦,主要通过师资培训促进发展中国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