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查处医疗美容黑窝点 500元肉毒素转手可卖2800

作者:黎华玲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7-08-25 08:40:00

重庆查处医疗美容“黑窝点”

业内人士认为应加大医美行业监管力度

近年来,我国医疗美容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医疗美容机构和医疗美容从业人员数量有了较为快速的增长,越来越多消费者利用“微整形”进行医疗美容。但在暴利的驱使下,许多不具备资质的个人、美容院、美甲店等纷纷入局,导致我国医疗美容领域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服务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凸显。

日前,重庆市公安局打假总队、渝北区公安分局经侦支队联合重庆市、渝北区食药品执法监督管理部门查处多个医疗美容“黑窝点”,现场查获一批未经国家批准进口的肉毒素(18盒)、玻尿酸(91盒)等美容药品,捣毁销售窝点6处,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

渝北警方介绍,公安机关在近期工作中发现,重庆市部分美容店、美甲店存在使用未经国家批准进口的肉毒素、玻尿酸等美容产品。经调查,2015年3月以来,犯罪嫌疑人赵某等人在渝北、江北等地开设多家微整形美容店,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线上”交易,采用微信、支付宝转账等方式从韩国购买肉毒素、玻尿酸等非法美容针剂。后通过微信朋友圈做微整形宣传吸引客户上门注射,注射地点均是写字楼、住宅等场所。

办案民警调查得知,四人购买一支肉毒素的价格为500元人民币,转卖给客户则高达1500元至2800元,并给负责注射肉毒素、玻尿酸的工作人员每支提成500元。查获的这些美容店都没有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等,负责注射的工作人员也无《医师执业资格证》。办案人员提示,不当使用注射用A型肉毒素可能会引起肌肉松弛麻痹,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健康的症状。注射用A型肉毒素在我国按特殊药品管理,只能在正规机构的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都市花园住宅小区内,执法人员发现当事人李某静的美容机构使用超声刀为顾客进行面部美容,使用玻尿酸等药物为顾客进行面部美容,用埋线的方式为顾客进行面部美容,通过按摩或面部护理为顾客进行减肥或祛痘。“她的胆子太大了,只有第四项服务才属于生活美容,而前三项服务全属于医疗美容。”办案人员说,通过巡查,他们发现隐患最大的是这些从事“微整形”的生活美容机构里,从业人员并非学医的,更未取得医师等相关职业证书。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一万多家医疗美容机构,但是据业内人士估计,大大小小的生活美容机构超过300万家。然而市场繁荣的背后,医疗美容行业缺乏统一监管、非正规医美机构横行、从业人员不具备相关资质等问题凸显。业内人士认为,应加大监管力度,从严整治医疗美容行业市场。

首先应加强监管力度。目前我国在医疗美容领域存在经济性监管落后的情况。经济性监管主要在进入、退出市场,制定价格和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目前我国在医疗美容价格监管方面,一方面缺乏监管主体制定的统一的服务价格标准,价格监管处于无政府监管状态。由于价格监管力度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行业规范,低价恶性竞争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医疗美容业尚无各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制定的参考价格标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无法得到保障。在准入监管方面,我国医疗美容医生素质鱼龙混杂,这是由于缺乏权威的评估认定机构,以致资质认定较宽松。当下医疗美容项目越来越多,方法不计其数,例如玻尿酸去皱除皱、瑞士内源性生长因子注射去皱等,但是我国现行的医疗美容质量监管还相对落后,对不断更新的医疗美容技术缺乏相应的质量监管。

此外要明确监管责任主体。在医疗美容领域出现监管空白,市场秩序混乱,如法律明文禁止不具有开展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实施涉及侵入人体的美容项目,生活美容院一直都在实施这样的医疗美容项目。对于这个违法行为的处理,卫生部门和工商部门各执一词。基于谁审核、谁管理的原则,卫生部门认为,生活美容院是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的,上述违法行为应该由工商部门进行监管,并作出行政处罚,卫生部门无权对其进行处理;工商部门则认为,其无权力对生活美容院实施的此类行为进行监管。这就使一些生活美容院实施的医疗美容业务在事实上成为监管的真空地带。

最后还应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以美国为例,其实行医疗美容许可制度,对医疗美容机构设置标准要求较高,并对医疗美容医生进行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训练明确规定:首先外科医生要完成普通外科基础训练,然后是整形再造外科的专业训练,最后还要接受形式各异的训练方案。在训练中,医生则会侧重医疗美容中的某些重要领域。因此,医疗美容医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外科基础,同时也具备高度精细的专业技能。在从业人员资质方面,美国国家医疗委员会要求及时在网上提供医生的执业许可证、纪律处分情况等,保障就医者权利。

记者 黎华玲 实习生 李霈箐 邱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