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神,请注意
我从小练就了一种特殊的能力,外表看起来淡定专注,大脑早已神飞天外。这种技能帮助我挺过了无聊的课程、会议和部分工作时间。这让我舒服并愧疚着,毕竟从小到大,家长、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们要专心,分心有害。
幸运的是,科学家发现,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不止我一个人。多项研究发现,在我们醒着的时间里,至少有一半要贡献给走神,或者说“思想漫游(mind wondering)”。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老师们给学生做了个45分钟的阅读测试,让他们阅读《战争与和平》的片段,发现自己走神就按键。他们发现,在此期间学生平均走神5.4次。为了进一步考验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中途还被随机打断6次,这让他们的平均走神次数又增加了1.2次。
人们总是想办法和走神做斗争。但新西兰的心理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要为“走神”辩护,“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天生就具有走神的能力。”
首先如果你能思想漫游,恭喜,你是一名合格的人类。众多实验表明,只有人类才具有“思想漫游”的能力。猩猩很聪明,鹦鹉很能言,但似乎只有人类的思想可以不受时空拘束,逃离现实,追溯过去,畅想未来,进入梦境和幻觉,坠入别人的故事里。
科学家发现,走神时大脑的血流只比精神集中时低5~10个百分点,而活跃区域的面积比精神集中时还要大。走神时的大脑并不是一个空无一物的旷野荒原,它更像一个小镇,当镇子中心举办的足球赛吸引了大量人群时,其他人还是可以在小镇上漫游、四处闲逛。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思想漫游也许会赋予我们更多的创造力。一位匿名的物理学家曾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经常说的3B——公交车(bus)、浴缸(bath)和床(bed)——正是很多伟大科学发现的发源地。”科尔巴里斯认真地指出,或许还可以加上第四个B——会议室(boardroom)。
在几千年科学史里,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亲身为我们示范了精神漫游带来的高光时刻——阿基米德坐在浴缸里想出浮力定理,庞加莱一只脚刚踩上公交车的踏板,就想出了苦思冥想不可解的数学难题。就连比尔·盖茨和杰夫·贝索斯都在访谈中表示,直到现在他们仍坚持亲自洗碗,可以在放空自己的同时思考一些问题。
文学和艺术界似乎更是如此。据说贝多芬是个酷爱洗澡的音乐家,只有在蒸汽升腾的浴缸前,他才能如人鱼一般放声歌唱。如果没有在火车上走神,J.K。罗琳也不会看到站台上有个戴着圆眼镜的瘦弱小男孩一直向她招手了。
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将两种思维分为“任务正面网络”和“任务负面网络”,前者控制你全神专注,后者放纵你精神漫游。它们就像坐在一个跷跷板的两端,由一种叫做“脑岛”的大脑区域控制升起或落下。专注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这两者间完美切换,许多思想的火花才会应运而生。
走神赋予了我们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处:当又要开始一项无聊的工作,我们又不能公然反抗或毅然放弃时,让思想信马由缰是人之常情。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参与者被分配在45分钟内做一个特别无聊的任务,在任务前后他们都接受了情绪测试。虽然前后结果都很糟糕,但走神的人感觉会好一些。也许走神是帮助他们对抗无趣工作的一种方式。
科尔巴里斯自己就是一个挺喜欢“走神”的人。今年83岁的他最早学的是工程,但没挺过1年就去学数学,毕业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他发现以上这些都不是自己的最爱,快到人生的1/3时,他才发现自己心中的缪斯——心理学。
说到这里,也许我们应该考察一下“走神”这个词的本来含义。在《辞海》里,“走神”的解释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听起来有些负面。但在英文里,不受拘束、信马由缰的“思想漫游”,也许只分是否在合适的时间去往合适的地方,而不用分对错。
我本以为写这篇文章可以肆无忌惮地走神,可写到最后,我“失败”地发现,尽管做好数度走神的准备,但或许觉得这个话题太过有趣,我的思想高度集中,简直想走神都走不了。所以,当你常常走神的时候,除了自责,更应该问问,是什么导致你感到无聊呢?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江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