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风情待人寻

苏州,无疑是一座独特的城市,街市的喧嚣,井巷的静谧,近处的水巷,远处的古镇,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一切都是那么温柔而从容,它一面淳古又质朴,而又不止于此,城市发展孕育出的生命力穿透了历史,带给这座城市浓郁又独特的历史厚重感,惹人回味。

姑苏风情待人寻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9-07 12: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初秋九月,微微雨,空气中飘逸着桂花的清香,雨中的苏州仿若一杯才沏好不久的茉莉花茶,稍许雾气缓缓升腾,满眼都是油画般的朦胧色彩。而古城、高楼亦或是街巷,都在这一场场姑苏烟雨过后变得清爽鲜亮起来,颇有诗人笔下那“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的光景。

与苏州这座城市相识于三年前的秋季,大学的缘故让我不远千里来到这个新鲜的地方,与大多数人了解一座城市的顺序差不多,风景、美食以及人们交流的语言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信息。于是,园林、糖粥和吴侬软语充斥了我对苏州的初印象。三年时间里,我走过的苏州城,没有七成,也有五成了,初到苏州的那一年,我把大部分闲暇时间投入到了游览苏州驰名中外的“大”景点上,穿梭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去领略这座城市的美好。但剩下的两年,我与这座城市逐渐熟识起来,仿佛慢慢了解一位友人的过程,我开始探索隐藏在各处细节的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有一种温婉,躲在阿婆篮中的茉莉花里

“今世卖花,来世漂亮。”是一句在卖花人的圈子里广为流传的话,不少的卖花姑娘都是冲这句话,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老苏州人说,很多年前,苏州的夏天是通过花香来辨别的,穿梭街巷弄堂的卖花女,怀揣苏州整个夏天的香气,独属于吴语的软糯叫卖声在大街小巷回荡。那时候,女孩们会把白兰花戴在胸前第二粒纽扣上,栀子花插在发间,手环茉莉花,漫步街巷,裙摆微动,一步一香气。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苏州的“三花”不再受宠,说到买花,人们选择玫瑰、百合或是向日葵,却忽视了记忆深处的白玉兰;提及香气,人们能罗列各种大牌香水,却忘记了那些年萦绕每个人鼻尖的茉莉花香;论及发饰,各式各样的发卡发箍涌入人们视线,谁还记得从前插在发间鲜嫩的栀子花呢?

可这些,卖花姑娘都记得,尽管曾经的俏丽少女如今已经垂垂老矣,尽管她们念叨着“呢比讨饭咯吃力得多(那比讨饭吃力得多)”,尽管她们面对过往行人的忽视与拒绝,但面对困难的处境和路人的冷遇,她们用一句“今世卖花,来世漂亮。”疏解自己,也触动他人,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坚持,或许就叫作传承吧。

忙碌生活中总是会有诗意的存在的,诗意就扎根在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心里。岁月就算在她们脸上留下痕迹,可那植根于心底的诗意,还是依旧光彩照人。一个鲜活的城市是离不开记忆的,而那些旧时光中的美好也不该被封存。所以,如果你的童年也被白兰花的香气温暖过,那下次在路口遇见她们的时候,收起不耐烦,投以平凡温暖的笑容。可以的话,就买一串花吧,今世买花,今世温柔。

有一种静谧,藏在铺就小巷的青石板中

“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这是唐代杜荀鹤的一首诗,寥寥几句便涵盖了苏州两大独特之处——水巷与小桥。了解苏州的人应该知道,苏州城有一半都是由水串起来的,从夜景颇盛的七里山塘到游人如织的平江路,再到鲜有人知的胡厢使巷,水与巷子和谐相容、彼此依伴,河道纵横,拱桥交错。在苏州的街道上随意逛逛,随心拐进一个小巷子里,踏在青石板小路上,环看四周树木郁郁葱葱,黑顶白墙的院落错落有致,你会感觉到一种深入骨髓的静,不同于阴冷的肃静,也有异于喧嚣过后的寂静,就只是静,心灵都沉淀下来的那种静谧。很多人第一次来到苏州,会觉得比起其他城市,苏州少了一些浮躁之气,多了几分清幽和安逸,而这种清幽,便是来自苏州独特的巷子,来自铺就巷子的青石板,也来自巷子里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院落民宅。

有一种烟火气,交织在苏式汤面的热气中

“一把细面,半碗高汤,一杯清水,五钱猪油,一勺桥头老陈家的酱油,两棵脆爽的小白菜。”《灵魂摆渡》旧事中就是这样描述老掌柜的阳春面的,简单的字句勾勒出令人垂涎的画面,这让我不禁想起老苏州人的日常——清晨买报,寻处面馆,一份汤面,两碟浇头,几分酣畅。于是,老苏州人的一天,就由这一碗苏式汤面开启了。

俗话说“南米北面”,苏州作为鱼米之乡,却对吃面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钟情,明明是一个江南温婉小城,吃起面来却丝毫不逊于北方。要说苏州人对吃面的坚持,不同于北方人讲求面的种类样式之多,而是讲究吃面的仪式感。苏州有一句老话叫“面要有头汤,俗要有混汤”,这“头汤面”并不是特指某一种面,而是清早面馆刚开门时,锅里用清水下的第一碗面,讲究的老苏州人宁愿在周末起个大早,也要穿戴整齐去赶那一碗头汤面,正如苏州作家范小青说的:“早晨的一碗面,比早晨的懒觉要紧得多。”

除了头汤面的仪式感,苏式汤面很早就有了几分“定制”的意味,走进一家老式面馆,就能听见店小二的叫喊声——“三号台三两鳝丝面,清汤、重青、重浇过桥……”。第一次吃苏式汤面的人听见这些专业术语可能一头雾水,而这,正是仪式感的另一种体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面的粗细、软硬,青菜的多少甚至是汤面的比例,例如:宽汤,就是指汤多面少,紧汤则反之;重青,意思是多放蒜叶,免青则免之;过桥,就是说浇头用另外的盘子盛放,不浸入面中,而是分开享用。

苏州人的精致,也恰恰体现在这些细节之处,他们对汤的要求,对面的讲究,对浇头的挑剔,往小处说,是对一碗面的认真,而大处着眼,正是对烟火气的追逐,对生活的负责与热爱。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对于“烟火气”,我们很难用标准的语句去定义,但苏州人对苏式汤面的坚持及深厚的感情,或许是对这个词最好的诠释。正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苏州,无疑是一座独特的城市,街市的喧嚣,井巷的静谧,近处的水巷,远处的古镇,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一切都是那么温柔而从容,它一面淳古又质朴,而又不止于此,城市发展孕育出的生命力穿透了历史,带给这座城市浓郁又独特的历史厚重感,惹人回味。

 

(闫玮萱)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