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播出后口碑不俗。该剧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策划创作,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该剧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日前,《觉醒年代》研讨会在京举行。
打破多项纪录 树立了新典范
《觉醒年代》于2月1日至3月19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和优酷、爱奇艺等网络平台同步首播,随后在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完成二轮播出。首轮播出时该剧收视率稳居中国视听大数据排行榜第一。播出结束后,在豆瓣网评分高达9.2分。
这些成绩打破了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多项纪录,也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树立了新典范。在导演张永新看来,《觉醒年代》编导演的创作是一度创作,来自观众的评价是二度创作。他关注到网络留言,几乎都是观众们发自肺腑地替剧集在做“自来水安利”。“《觉醒年代》有续集吗?有!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在延年、乔年的老家安徽,省会合肥有一条小路叫延乔路,延乔路旁边是集贤路,而陈独秀就葬于今天安徽安庆的集贤关。延乔路短,集贤路长,它们没能汇合,但最终却通往了同一条路——繁华大道!”
张永新说,网友发掘的这些“梗”,其实主创团队当初都不清楚。但是观众们看懂了《觉醒年代》的用意,因此明白了革命先辈的初心所在,也就达到了创作目的。
艺术化的表现 创新性的审美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认为,《觉醒年代》在红色主旋律题材上的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除了叙事模式更加接地气、主题表达深厚之外,艺术化的表现方式和创新性的审美也十分特别。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近些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文献化的特点比较鲜明,在忠于历史方面做得越来越好,但审美上做得不足,普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门槛和障碍。尹鸿认为,《觉醒年代》在不影响主戏的情况下加入了诗意和情绪的扩充,让观众进入意境状态去扩展,把虚实相间的部分处理得特别好。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觉醒年代》在坚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基本经验上,用史实手法进行了创新与发展。“《觉醒年代》不是放弃纪实,它在历史的空白处,在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的衔接处,发挥了最大的艺术虚构,而这个虚构不是无中生有。它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发挥艺术作品应有的对历史的一种补充和发现。”
导演张永新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产业提出了守正创新的要求,守正我理解的是,我们要堂堂正正地把这段历史讲好,讲得富有感情、富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创新就是能把充满烟火气、生龙活虎的场面,把一场又一场荡气回肠的场景用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
去掉伪戏剧化 重点塑造人物
尹鸿提到,《觉醒年代》是以人为中心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这是过去很难突破的一点。
“近年有一部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人为创造戏剧性的方法,创造出一些跟核心事件没有太大关系、假类型化的处理方法,制造人为的情感冲突,而《觉醒年代》去掉了这种伪戏剧化,始终以塑造人物为核心,使得观众忘了这是由演员来塑造的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
大批观众也因为该剧重新了解了党史,认识并喜欢上了陈延年、陈乔年二兄弟,并因为年龄相仿而产生了不少共鸣,更加明白信仰的来源。这部剧被誉为“党史学习教育电视剧形态的优秀教科书”,边学党史边追剧成了全新看剧方式。目前,《觉醒年代》剧组已经受邀到国务院机关、北京市政协、北京市科委进行交流和座谈,下一步还将走进中纪委等机关和北大等院校。记者 李夏至
原标题:年轻观众自发“安利” 专家热议《觉醒年代》为什么好看
(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