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水》:诗意与豪情交汇,立足细节让历史活了起来

马少骅饰演的孙中山,饱满而厚重,痛斥陈炯明时的痛心疾首,与下属船员谈话时的长者风范,让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呼之欲出。这样的细节表现,不乏诗意的影像与大开大合的历史叙事相融合,《中流击水》展露出创作团队对宏大题材的梳理与提炼能力、扎实的叙事功力。

《中流击水》:诗意与豪情交汇,立足细节让历史活了起来

来源:北青网综合    2021-05-27 17:43
来源: 北青网综合
2021-05-27 17: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25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秋色,写下这首《沁园春·长沙》,借由意气风发的文字,把当时在艰难时局中逆流而上的革命形势,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勇气与信念抒发得淋漓尽致,近百年后,仍然能让我们感受到蓬勃而出的诗意与豪情。

由宋业明执导,王仁君、董勇、王志飞、马少骅等实力演员主演的电视剧《中流击水》,契合诗句中的情景氛围,以充满诗意的影像语言,严谨求实的创作态度,在荧屏上重现了一段革命往事。从1919至1928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启航之初、从百舸争流到挥斥方遒,从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风雨历程,恰是对“红船精神”的完美诠释。

剧集一经播出就收视飘红,好评不断,特别是该剧从全新视角对历史事件的诠释和重现,让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主要人物跳脱出以往的版本,焕发出全新而又亲切的戏剧魅力。虽然讲的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中流击水》却以全新的视角与解读,做到了新意不断。

譬如在最新播出的剧情中,在田地里踩水车的毛泽东与刘少奇分享踩水心得:两只脚一上一下,才能都用上力,让水哔哔地流,这叫“运动得法”。几句简单的话,生动而又深刻,通过劳动,形象解读了高深的理论,也展现了对话者的视野与格局。随后,毛泽东又用踩水车来解读两党合作:合作就像两个人踩水车,你代表陈独秀,我代表孙中山,要两个人一起发力,互相借力,彼此支撑,水就哗哗流。

一道在当时让很多大人物都辗转反侧的难题,就被这朴实无华的比喻给破解了,就如醍醐灌顶,闪电划过夜空。是别人想不到吗?还是想得到却不肯说出来?看完这场戏,估计很多人都会对这段历史了解得更加透彻。无论历史、战争、学问还是种地,都没有那么复杂。历史就像湘江的水,看似风云跌宕、明礁暗涌,但最终都会奔流而去,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只有拥有真正的大智慧才能洞悉所有,作出正确的判断。

还有后面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吃鱼胆,陈独秀和李大钊吃油饼谈两党合作,众人在会上就应不应该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展开争论,各抒己见。李大钊通过“双胆”解读联俄联共就是孙中山的另一个胆。通过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中流击水》不仅提升了观赏性,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把这些情节演绎得极为鲜活。王仁君再度扮演青年毛泽东,无论形象气质的还原度,还是艺术表现力,都已经趋于成熟;饰演陈独秀的王志飞则突破了以往形象,无论外形与神情都极为接近原型,深邃而又坚定的眼神,简短有力的台词,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莫不让人叹为观止,被网友戏称连发际线都做到了与历史对接。

马少骅饰演的孙中山,饱满而厚重,痛斥陈炯明时的痛心疾首,与下属船员谈话时的长者风范,让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呼之欲出。正是如此多优秀的演员,让这部剧的故事变得更加凝练,几乎每一场戏都可以拿出来单独欣赏,犹如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技大赏。

这样的细节表现,不乏诗意的影像与大开大合的历史叙事相融合,《中流击水》展露出创作团队对宏大题材的梳理与提炼能力、扎实的叙事功力。全剧在宏大历史篇幅中准确捕捉到关键点,鲜活呈现,带领观众在复杂局势中,轻松就能理清脉络,直奔主题。

不管电视剧也好,文本也好,都是由细节组成的。浓墨重彩固然好看,可是很多时候会缺乏戏剧的美感,反而是层次分明的讲述,适当的轻描淡写,甚至留白,会带来更好的艺术体验,更多的解读空间。《中流击水》就是这样,通过诗意与豪情的碰撞,暴风骤雨中有气定神闭,点点滴滴汇成了惊涛骇浪。相信随着剧情的不断展开,后面会越来越精彩,观众会越追越爽,停不下来。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