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新风潮:方式更轻巧 内容小而美

在不少人心目中,纪录片给人的感觉是厚重、严肃的,其实随着纪录片题材的日益丰富,出现了很多轻盈、活泼、有趣、“小而美”的纪录片。《鲜生史》是一部关于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位“美食名流”的趣味纪录片。

纪录片新风潮:方式更轻巧 内容小而美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22-05-23 17: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更轻巧的纪录片

  在不少人心目中,纪录片给人的感觉是厚重、严肃的,其实随着纪录片题材的日益丰富,出现了很多轻盈、活泼、有趣、“小而美”的纪录片。为了呈现丰富的内容,创作者用五花八门的方法拍纪录片,比如演员演绎、拟人、动画、情景再现、历史小剧场、3D建模、木偶戏等方式,也有的片子融入脱口秀、互动体验、侦探剧和直播等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纪录片学会了用轻巧的方式,将更丰富的内容传递给观众。

  “万物皆可拟人,万物皆可复活”是这两年纪录片的一个创作潮流,在文博类纪录片中尤其流行,器物国宝都能说会道,铜器会讲故事,陶壶能唱歌;国宝中的“人”则全部复活,飞天在跳舞,兵马俑跳男团舞,陶俑成说唱艺人……比如,在网感十足的纪录片《新鲜博物馆之进击的大秦》中,兵马俑男团RAP、舞蹈样样精通,节目还为他们写了一首歌《我是秦小兵》。纪录片详细介绍了大秦的法律、军事、经济等深层历史知识,但活泼有趣、不枯燥。《如果国宝会说话》拍到第三季,叙事手法更丰富,国宝依旧开口说话,文案更俏皮可爱了。此外《上线了文物》《国宝里的新疆》等纪录片,也让文物玩花样动起来。

  自然类纪录片也流行采用拟人拍摄手法讲故事。《未至之境》拍摄了大熊猫、土拨鼠、兔狲、金丝猴等动物,却用细腻的镜头讲出人类的情感逻辑和情感故事,小熊猫和熊猫妈妈的关系完全是孩子与家长的关系,熊猫与妈妈一起生活两年后就会离家出走独身闯天下,熊猫妈妈的疼爱和牵挂,与人类的情感相通。片子中小动物对入侵者的惊恐、智慧防御等,都很拟人化,观众被小动物的感受牵引着一直看下去。这两年非常火的纪录片《王朝》拍摄手法也是拟人化,将动物世界人类社会化,被称为动物版的《权利的游戏》。纪录片拍出了黑猩猩们在抢夺雌性猩猩、地盘时的权谋大戏,“篡权”黑猩猩和“复仇”黑猩猩的对抗一波三折。纪录片还用悬疑手法拍这些动物间的战争,剧情跌宕起伏很吸睛。

  《鲜生史》是一部关于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位“美食名流”的趣味纪录片。拍大文豪文章中的美食,本身就是一个脑洞很大的点子,整部纪录片轻松愉悦、趣味丛生的风格也令人眼前一亮。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很灵活,由演员演绎、实景拍摄等不同形式的内容组成。用演员演绎引出四位文豪最爱的美食、菜品后,再用实景拍摄去呈现当代人对这些食物的传承与热爱,然后再回归到大文豪们对这些美食的评价和感受上。

  《鲜生史》中,四位演员用惟妙惟肖的表演演绎四位文豪,呈现他们热爱美食的各种美滋滋的样子。这部纪录片不太追求演员和历史人物的外貌相似性或脾气性格的相似,只是让演员来诠释文案所需要的各种状态,渲染他们与美食的亲密关系。比如鲁迅的扮演者吃酱鸭、鱼圆等,会呈现一种被美食陶醉的夸张表情,嘴里喊着“妙”。该片实景拍摄的内容很有质感,演员演绎部分的画面都做了特殊的视觉处理,背景不用实景,而是将人物“微缩”,用信笺、毛笔、书法、手稿等当做背景板,小孩儿坐在信笺上钓虾,鲁迅一家在一张《华盖集续编》手稿上围桌吃饭,苏轼和母亲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上讨论书籍等。该纪录片的画外音解说也很欢脱,比如叫鲁迅“迅哥”,说鲁迅是“最不听话的甜食党”,说曹雪芹写作“绩效不达标”,而给苏轼配音用的是活泼动听的四川方言。

  还有一种演绎是情景再现。当下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绝大多数会采用情景再现拍摄,由演员去演绎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新鲜博物馆之进击的大秦》中,演员们就演绎了一段段诙谐幽默的历史故事。比如,秦始皇灭六国后,上朝看不懂竹简上其他国家的文字,不想当“文字达人”的他就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赶紧拿出“方案”,在“选拔语言达人”“皇帝配翻译”一番折腾后,终于想到了“书同文”。纪录片《中国》讲述的内容跨越上下几千年,全部用演员演绎情景再现历史。《中国》第二季呈现了唐代诗歌的鼎盛、宋朝美学的繁荣、元朝大融合、明代改革等历史,用演绎方式呈现了李白与杜甫的盛世相遇。在洛阳,杜甫终于见到了偶像李白,不再风光的李白和郁郁不得志的杜甫,知己相遇的惺惺相惜,仿佛带领观众回到当时情境。演员演绎形式的纪录片非常多,《王阳明》《敦煌:生而传奇》《历史那些事儿》等纪录片都是此种形式。

  还有很多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更多元,让作品以趣味性吸睛。纪录片《微观历史秀》通过丰富的微观场景、黏土小人来讲古代人的妆容装束、饮食、出行、娱乐等。旁白一边讲,画面中的一双手就开始“摆弄”场景和小人儿,再现古人生活场景。纪录片中的一些建筑、动物、树木、城市等微观作品非常生动、精美。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是用流行文化解构历史话题的“实验性”纪录片,纪录片尊重正史和古籍中的历史,表现形式花样繁多,有真人秀、脱口秀、侦探剧、MV等。比如,该片让苏东坡穿越到当代品尝东坡肉,并做一番品评,作为吃货的苏东坡还自编自演了一段RAP。整部片子网感十足,玩梗、搞笑不亦乐乎。同样网感十足的纪录片《此画怎讲》更会玩,把《韩熙载夜宴图》的内容演绎成南唐女团生存实录,让《砺剑图》中八仙之首的铁拐李搞直播,《果亲王允礼画像》中的果亲王现身,称历史上并无甄嬛这个人,而自己与皇嫂熹妃并不熟,也谈不上有啥感情。这部纪录片可谓脑洞大开,围绕一张张古画做足文章。

  当下很多纪录片,尤其是人文类纪录片,已不再是板着面孔堆砌枯燥的人文知识、历史真相,而是用各种有趣的方法和手段打造趣味纪录片,主动去适应年轻人的观看习惯。纪录片的创新是趋势,也受到年轻观众的热爱。

  但是,纪录片的“网感风”一路“玩下去”真的是好事儿吗?苏东坡是喜欢美食的大文豪,让苏东坡当说唱歌手唱没啥新鲜感的RAP就非常“土味视频风”,这种创新是不是太过于颠覆和恶搞?严肃的纪录片也可以“玩梗”,但如果是大批滥用网络流行梗,这样的作品也只能是速朽的“快餐文化”,过两年再看就会乏味又无聊。

  师文静

  原标题:纪录片新风潮:方式更轻巧 内容小而美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