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网 唐砚/摄
近日有消息称,此前阿迪达斯(Adidas)备受期待的3D打印鞋AlphaEDGE 4D已在中国售罄。据悉,这是阿迪达斯发售3D打印鞋的一次预热。该鞋于2018年11月17日正式发售,售价为300美元,国内发售价为2499元,全球限量10万双,中国市场仅分到了1万双。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6年4月硅谷3D打印公司Carbon就和阿迪达斯接洽谈了这项技术的应用,而真正从合作研发到全球发售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这已经算得上是一个突破。作为竞争对手,耐克(Nike)在科技研发上也不敢松懈,其颠覆性科技Flyknit自上市以来也备受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其去年春季推出的耐克React也是3年前就开始的项目。
不可否认,随着运动鞋市场的流行迭代加速,运动品牌的科技研发速度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开始逐步加快。
国际运动品牌加大供应链投资
2018年4月,阿迪达斯全球第二座完全自动化的机器人速度工厂(SpeedFactory)正式开张。该工厂位于美国亚特兰大,占地约合6874平方米,只雇佣大约150名员工。其第一家速度工厂于2015年在德国安斯巴赫建造,在2017年10月推出首个产品系列。阿迪达斯的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让两座工厂年产量合计达到100万双。
实际上,耐克早在2013年就开发出一款名为蒸汽激光爪(VaporLaserTalon)的3D打印运动鞋。2018年4月,耐克推出了新款ZoomVaporflyElite运动鞋,采用了FlyPrint鞋面,首次将3D打印织物技术运用于功能性运动鞋。
对于运动品牌来说,3D打印并不只是一个产品标签,更是一种生产模式的再造。耐克公开数据显示,Flyprint总体设计用时比以往的生产方式快了16倍。而阿迪达斯品牌战略副总裁JamesCarnes表示,新的3D技术可以让阿迪达斯在本地制造产品并缩短运输时间,同时大幅降低成本,因为我们不需要制作一套完整的模具。
近些年,快时尚品牌先后进入到运动鞋服领域,除了争抢顾客外,其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体系也给运动品牌带来了不小压力。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23年,耐克与阿迪达斯近20%的鞋履生产将转移到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工厂,以保证生产效率和迅速交付,而且比传统工厂更适用于定制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耐克和阿迪达斯两大巨头加大供应链投资的同时,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到供应链改造的浪潮中来。
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司是电商平台亚马逊(Amazon)。2018年8月,亚马逊旗下的AmazonFashionEurope正式推出自有运动品牌Aurique,亚马逊的Aurique系列设计主打时尚、高品质、舒适和高性能,既适合消费者日常逛街,又适用于健身运动。而早在2017年4月,亚马逊已申请了个人客制化专利,此后便开始打造按需订制的自动化成衣工厂。其专利系统含有纺织物3D列印机、裁剪机器、组装线及相机,只要消费者对亚马逊下单,机器人就开始编织衣服,再确认、打包、出货。
无独有偶,2018年8月,同样是电商巨头、拥有自营品牌的网易也推出了主打轻运动风品牌“Yessing”。和亚马逊推出的新品牌一样,Yessing同样瞄准的是运动休闲市场。在售价方面也走的是亲民路线。
国内运动品牌供应链观念淡薄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部相关专家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目前运动品牌都在绞尽脑汁,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迎合和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着的购物需求和享受方式。
“由于零售市场环境复杂,导致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困难重重。举个例子,品牌从前期设想到进店销售的总体时间通常需要10到16个月,这个周期对于瞬息万变的消费需求而言,实在太过漫长。”他说。
目前商品定制化成为零售市场的一大趋势,这就要求企业快速反应和生产,但同样也给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了一定挑战。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国内知名运动品牌安踏目前已为定制业务单独成立了一个供应链小组,包括市场、销售、设计、生产等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以确保每一个消费者的定制商品都能在最短的时间收到货。
国内另一知名运动品牌李宁也从过去的批发模式转向采取“小批量、多频次、短周期”的精益生产模式,针对快速反应和快速补货订单提供绿色通道来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此外李宁在湖北荆门建设了产业园,希望在中部建立起一个能辐射全国、反应高效快速的物流中心。
不过,上述受访人士坦言,国内大部分运动品牌还处于供应链意识淡薄阶段,大部分企业对供应链概念不理解。他说,供应链是从价值链的整体效率出发,设计完整的工作流,打破企业各部门的条块分割,共享需求和供应的动态。而目前企业的营销、计划、制造、物流、采购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彼此孤立运作,在协同的过程中,部门间难免会发生利益上的冲突。以产品部门与采购部门为例,产品部门会从重要客户和特定需求出发制定采购计划,而采购部门则会从整体预算控制的角度考虑来做物料的采购,这样以产品为导向和以客户为导向的不同计划就会产生差异。
另外,上述受访人士认为,供应链的各成员企业需要加强合作,信息共享,彼此信任。企业之间的关系已不是“输赢”的敌对关系,而是“双赢”的合作和战略联盟关系。(记者 颉宇星)
(颉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