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周星:短视频中的城市印象,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投射

近日,“短视频时代的城市文化传播与城市美学”的主题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传统阅读文化是一种思考的文化,短视频的浏览,是让文化的感知从悠长体味的阅读审美到短处碰撞阅读变化的表现。

北师大周星:短视频中的城市印象,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投射

来源:中国网    2019-03-05 16:14
来源: 中国网
2019-03-05 16: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短视频时代的城市文化传播与城市美学”的主题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就短视频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形象构建及文化传播价值进行交流探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前院长周星教授在会上发言,认为抖音短视频走红的背后,是山水楼台式静观审美到场景化流观审美的改变,暗含着以“人”为主体的文化投射现象。

研讨会上,周星从“传播就是影响、参与就是创造、感知就是认同”展开发言,他认为,短视频的用户聚焦现代生活感知下的城市形象,关注城市中建筑、街道、文化广场等场景,这些现象体现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在投注个体多项审美中的心理感受。抖音式的城市印象表达,实际上也是在智能时代新一代人在某种程度的一体性感知。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

周星提到,审美跟随时代在转变。在城市的文化建设和传播中,建筑、街道、文化广场、商业设施等是城市表面场景,但城市审美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建筑、空间的景观。抖音短视频通过公众的感知,向外界展示了被感知的城市印象。这种感知,随着短视频和竖屏的流行,使城市形态的观念转变显性化。

传统阅读文化是一种思考的文化,短视频的浏览,是让文化的感知从悠长体味的阅读审美到短处碰撞阅读变化的表现。用短视频的流观审美表达城市印象,一方面聚焦现代生活感知下的“城市”,不仅包含物质空间的体现,更包含着人的心理投射。此外,短视频是多项审美混合的聚焦对象,表现出“外为物质空间体现、里为心理接触和感知”的特征。

“城市的感知从以往山水楼台的静观审美,变成了场景化的流观审美”。周星提到,不同于农耕文化的审美习惯,抖音短视频形式,实际上是让人作为文化的引领者、想象者和映射者,在新时代中转变产生文化观念的迁移。极短、快捷成为时代趋势,在对城市文化的深入了解后进行再创作,短视频的流观审美也为感知城市文化点上了灵魂。

周星最后提到,要正确审视静观审美到流观审美的得失。面对新一代人,利用抖音类短视频构建城市文化和传播体系,将展现出更鲜活和有价值的城市内涵。

此次研讨会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发布基于字节跳动系产品分析的《城市形象指数及测试报告》。在理解城市内涵与意义基础上,对短视频时代以抖音为代表的传播形式及技术和科学分析构建城市文化传播价值,也将为塑造城市新名片、弘扬城市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和客观依据。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