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MBA发布最新招生政策,揭秘国际排名稳步上升背后的“创新基因”

2019年4月13日,2020入学复旦MBA首场公开课暨招生政策发布会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达三楼正式举行。

复旦MBA发布最新招生政策,揭秘国际排名稳步上升背后的“创新基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4-17 17:4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4-17 17: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9年4月13日,2020入学复旦MBA首场公开课暨招生政策发布会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达三楼正式举行。

作为首场招生政策发布会,复旦MBA第一次揭秘了全新改版的招生申请系统,“一个核心,五大支柱”的全方位学习价值系统,新增的MIT短期海外课程和中泰iLab咨询实践项目等国际交流合作大事件,为考生指点迷津,助力攻克申请难点。明星教授孔爱国老师的精彩公开课,更让在场的考生们提前感受到了复旦MBA课堂的精彩纷呈,再次坚定了报考复旦MBA的信心。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孔爱国教授)

 

对标国际,引领国内MBA创新发展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博士生导师孔爱国教授应邀做了一场题为《减税:未来政策的支柱》的名师公开课。他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入手,阐述了中央出台减税政策的背景、作用和目的,指出中国政府未来要做的就是不断减税,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的竞争力提升寻找更大空间。

公开课结束后,复旦大学MBA项目主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祁新娥副教授,复旦MBA项目副主任孙龙老师分别就复旦MBA的发展历程、项目成绩、项目特色、招生新政等方面进行解读。

(复旦大学MBA项目主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祁新娥副教授)

祁教授在介绍时特别提到了复旦MBA所取得骄人成就。2019年1月28日,英国《金融时报》(FT)发布2019年全球MBA项目百强榜单,复旦MBA项目位列全球第34位、中国大陆大学商学院第1名,实现了连续6年排名成绩不断攀升,最近3年稳居全球50强。在极具含金量的多个分指标上,复旦MBA项目均位居全球前列,学生薪酬增幅全球第一;学习投资价值、学习目标实现率、校友职业发展、职业服务四大分指标大中华区第一;科研水平、校友推荐、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职业发展、国际化课程体验中国大陆大学商学院第一。

在由美国发布的全球商学院国际科研权威排名指标——UTD“2014年-2018年商学院科研排名”(THE UTD TOP 100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RANKINGS)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位列全球第83名,亚洲第6名,连续4年为中国大陆第一。

这些荣耀的取得,充分证明了作为国内一流MBA教育的引领者,复旦MBA正在对标世界顶尖商学院,创造更多中国MBA教育的奇迹。

当然,这些成就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取得的,背后是复旦MBA近三十年的发展与沉淀。复旦MBA是中国第一批开办的MBA项目,自1991年成立至今,历经27年的实践和探索,已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国际知名品牌项目。

 

与时俱进,全方位培养体系更新迭代

作为百年学府,复旦大学一直是不少人心目中的不二之选。“要选就选最好的”,这是经常能在复旦MBA学生口中听到的一句话。

怎样才能赋予学生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实现职场和人生的不断升级,满足学生对MBA的所有期待?敢为人先的教育培养体系创新是关键因素。

(复旦MBA项目副主任孙龙老师)

在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新特征、全面融合中西管理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上,复旦MBA项目坚持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一个核心,五大支柱”全方位学习价值系统,致力于从“知”与“行”两个维度,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青年精英,未来领袖”。其中“一个核心”即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成长为核心的理念,“五大支柱”则包括课程体系、全球平台、管理实践、领导力提升、终身发展五个不同的培养维度。

在“五大支柱”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复旦MBA先进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预修、选修的“两级深化”:设置在线预修课,以及选修课的六大专业方向群,致力于培养兼备综合管理和专业方向双重知识体系架构的“T”型管理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复旦MBA六大选修课程群之一的“创新创业”方向正式更名为“创新、转型与创业”。表面来看,这只是名称上的“转型”,但背后蕴含着课程内容和设计的“转型”,回应学生实际需求的“转型”,以及把握市场环境对高端人才需求的“转型”,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谈及六大选修课程方向,这是复旦MBA依托上海活跃的商业环境,凭借复旦管院的雄厚师资与人文底蕴而倾力打造。其中包括了财务金融、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与大数据、创新转型与创业、产业分析与投资管理、企业决策与领导力六大方向。任课教师由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管理学院及外聘教授、高管们担任。统计显示,2018年全年复旦MBA学生对当年开设的超300门课程平均满意度高达9.5分(10分为满分)。

 

强强联手,国际交流合作先人一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业环境正呈现出更多的不可预见性。在此背景下,复旦MBA强化行动学习,帮助学生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分析并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提升企业发展动能。基于行动学习理念,复旦MBA致力于构筑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去年开始,复旦MBA推出了 “聚劲杯”创业大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知识的“大智慧”,希望通过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帮助他们突破竞争壁垒和发展极限,直面未来挑战。

在创业大赛中,除了100万奖金池的激励机制外,复旦MBA还配有一系列专属定制化教育培训辅导活动,包括“系列基础教育”、“专家问诊”、“师恩常伴”和“参访游历”等多种实践式培养机制。比赛获奖者将享有天使投资配套机制等其他组合优惠政策,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进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

继承传统,扎根本土的同时,复旦MBA也从未停止走向世界的脚步。为此,复旦MBA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积极深化与世界顶尖商学院的交流合作,全力为学生打造更高端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今年,为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复旦MBA的iLab咨询实践项目就将拓展到泰国,正式推出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Sasin管理学院的首期合作项目。祁教授介绍,iLab项目是复旦MBA最多样化、最有影响力的行动学习项目之一。这可以从一组数据中得到充分说明:至今,复旦MBA已与美国、芬兰、葡萄牙、澳大利亚和在中国本土的超过160家企业合作完成了236个iLab咨询项目;自2010年以来,复旦国际MBA学生参与率达到100%。

与严谨多元的iLab项目相对应的,是方兴未艾的海外短期课程项目,今年将首次开设的MIT短期课程更令复旦MBA学生期待。

实际上,依托于复旦管院的国际知名度,复旦MBA已形成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类国际视野拓展的平台,学生不但有大量的机会参与美国、以色列、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家的顶尖院校为期一周的短期课程,也有机会前往近百所全球合作商学院进行一学期的海外交换学习,甚至还有机会申请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进行一年的第二学位学习,获得中外两所顶尖大学的硕士学位。

此次新开通的MIT短期课程之旅,将组织50名MBA学生,一同前往星光熠熠的MIT斯隆管理学院,与全球最顶尖的人才进行思想碰撞,这无疑为复旦MBA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锦上添花。

 

创新流程,倾力打造中国教育地标

除了培养体系的精心设计,复旦MBA在最初的招生申请阶段就费尽心思,全力为考生搭建最便捷的申请通道和最全面的展示空间。

复旦MBA 2020的招生将延续其首创的“全员预审”制,考生根据预审结果获得相应条件录取资格,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达到相应条件分数线即可录取。非全日制中文项目计划招生约700人、全日制英文项目计划招生约100人,并提供总额超过千万元人民币的丰厚奖学金。

值得注意的是,复旦MBA项目预审的特点是全年预审、全员预审、全面预审。为此,学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只为不断优化和完善筛选过程,让每一位优秀同学都能通过报考复旦MBA来充分发掘和展示自己的潜力。

不过,“全员预审”制只是复旦MBA诸多的首创举措之一。早在2013年,复旦MBA还首创了无纸化申请设计。据了解,一棵20年树龄的大树可以制造3000张A4纸,仅复旦MBA过去每年申请流程中,就需要用去15000张纸,相当于砍倒5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为了把环保绿色的理念践行在复旦MBA的每一个细节,也为了方便考生在线申请及提高评委调阅考生申请资料的效率,复旦MBA率先在国内推出无纸化在线申请,往后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内MBA项目所采纳。

如今,复旦MBA2020年的在线申请将更进一步。目前,复旦MBA的招生申请系统已经进行了全新改版,手机端适配的设计可以满足申请者随时随地填写表格的需求。在填写中,细心的考生还会发现下拉菜单改进、UI设计美化等不少改善考生填写体验的细节亮点。

在申请材料方面,今年的个人陈述部分要求申请人更加言简意赅、呈现亮点。另外项目首次对全日制申请人提出了一篇Video Essay的要求,申请者需录制一段短视频并上传,让考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个人风采。

更令人期待的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路新院区将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开放式院区、地标式建筑,以及融入社区、融入世界的前沿理念……新院区将承载中国管理教育领航者与世界对话,成为全球思想者、商业翘楚、精英们激荡思维、挥斥方遒、论剑巅峰的殿堂,成为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地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