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玩游戏专“治”孩子不合群

2.旁观者行为——孩子观察别人玩玩具,他们默默地观察别人,或者提出一些建议,但很少自己动手摆弄玩具;3.平行游戏——孩子和同伴一起玩玩具,互借玩具,但他们很少交流,基本上是各玩各的。

这样玩游戏专“治”孩子不合群

来源:北青网    2019-05-20 13:13
来源: 北青网
2019-05-20 13: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许多家长会收到老师的善意提醒——“你们家孩子是不是太内向啦?他总是一个人坐在地上玩积木或者看书。老师给指令的时候,他心不在焉,坐在一边看着。做游戏时,总愿意自己一个人玩,几乎不和老师、其他小朋友交流。”得到这样的反馈,家长不由得心里打鼓: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社交能力是比学习能力更受关注的能力,特别是同伴交往能力。无论是父母或老师,都期待孩子能合群,善于与老师、同伴沟通交流。一旦孩子出现不合群的现象,父母都会变得有些紧张。不合群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父母的隐忧:“他这么不合群,是不是存在心理缺陷?以后上小学、中学怎么办?会不会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没有任何朋友?会不会因为不合群受欺负?”甚至在查找相关书籍之后,回想一下“孩子的眼神交流有点少,语言发展比同龄孩子弱一点”,反而陷入更严重的恐慌。

孩子是否不合群 要视年龄而定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这是特定年龄段出现的正常现象。孩子参与游戏的方式除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游戏之外,还会出现以下情形:

1.单独游戏——孩子自己玩玩具,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不关心周遭的人或者事情;

2.旁观者行为——孩子观察别人玩玩具,他们默默地观察别人,或者提出一些建议,但很少自己动手摆弄玩具;

3.平行游戏——孩子和同伴一起玩玩具,互借玩具,但他们很少交流,基本上是各玩各的。

因此,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不合群的问题,要根据年龄判断。直到幼儿园大班时,孩子都是以坐在一起各自玩耍的平行游戏为主的;到了大班后半学期,计划性的合作游戏才逐步增多。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出现单独游戏的现象,不能说明他们出现了心理问题。

这些小游戏 让宝宝成“社交达人”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同伴交往的能力呢?在孩子的世界里,最普遍的沟通媒介是游戏。因此,家长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孩子。

1.提供丰富的亲子互动游戏。常见的亲子互动游戏有运动性游戏(拍球跳绳)、象征性游戏(角色扮演)以及建构性游戏(积木拼搭)。比如,一个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说出,他不和其他孩子玩耍的原因是“他一直观察,看看谁和自己一样喜欢积木,彼此能成为好朋友”。对于幼儿园小班与中班的孩子而言,单纯依靠语言,很难如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借助亲子互动游戏,家长能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从而更客观地判断孩子的发展状况。

2.增强儿童的游戏规则意识。如果孩子缺乏必要的游戏规则意识,可能在融入群体时出现困难。当孩子们制定好游戏规则时,一个孩子不想遵守游戏规则,总想打破游戏规则,可能出现同伴排斥。比如,孩子们都为搭建积木高塔想办法,只有他在一旁搞破坏。久而久之,其他孩子就不愿和他一起玩。家长可借助棋类或球类等竞技性游戏,让儿童了解规则的重要性,提升儿童主动参与游戏的意愿,建立必要的游戏规则意识。

3.提供充足的同伴游戏机会。一些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知道如何与同伴相处。因此,家长为孩子提供结识同伴的机会,形成同伴游戏的氛围。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在公园里或广场上结识新朋友,也可以约朋友家的孩子一起出游。与成人相比,年龄相仿的同伴是儿童更愿意模仿的对象。孩子更理解同伴的想法,也更愿意效仿同伴的行为。模仿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同伴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会与同伴互动、交流与分享。

文/石孟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石孟磊)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