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告别“无感”时代

今年夏天,“垃圾分类”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生活中都成为了绝对的热门词汇。刘建国告诉光明网记者,垃圾分类目标是要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良性发展链条,这需要从宣传教育、设施建设两端发力、相向而行。

垃圾分类 告别“无感”时代

来源: 光明网
2019-07-15 16: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夏天,“垃圾分类”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生活中都成为了绝对的热门词汇。网络上,各种垃圾分类知识让人应接不暇,干湿分离垃圾桶、彩色分类垃圾袋等等新兴物品也迅速走红网络,为大家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便利;生活中,人们在茶余饭后之后,也会相互探讨下“这个是什么垃圾”?还有媒体报道称上海人现在见面打招呼都会说上一句“今天你垃圾丢了没?”

以往常被我们忽略的垃圾,如今受到了特别关注。“提倡垃圾分类就是要让人们对垃圾从‘无感’到‘有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

垃圾分类:让不便利变为习惯

以前是所有垃圾一袋扔,现在却要按照分类标准分成四袋;以前是出门时带上垃圾扔掉就好了,现在则是要定时定点进行垃圾投放……很多人不禁抱怨:垃圾分类给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每天在垃圾分类上要多花许多时间,而且分错还要罚款……

刘建国说,垃圾分类势必会带来一些不便利,正是这种不便利使人们对垃圾从“无感”到“有感”,从而才会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是否合理,进而更自觉地参与垃圾分类。

刘建国说自己已经坚持垃圾分类十几年了,并没有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多花了几分钟。“养成习惯就不会感觉是在耽误时间。如果每个人都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习惯会固化为素质的一部分,社会文明水平就提高了。”

垃圾分类在给百姓带来不便利的同时,也会增加政府的压力。“百姓前端做垃圾分类了,就会有兴趣、有动力关注并监督后端的垃圾收集、垃圾运输、垃圾处理是怎么做的,增加后端运作的透明度。”刘建国说,这样就形成了社会共治,垃圾处理系统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垃圾分类:两端发力 相向而行

我国2000年开始在8个城市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至今已经走过近20个年头。

刘建国告诉光明网记者,垃圾分类目标是要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良性发展链条,这需要从宣传教育、设施建设两端发力、相向而行。

“中国垃圾分类提出近20年,在提高百姓分类意识和培养百姓分类习惯方面有其历史性的贡献。” 刘建国说,2000年时,垃圾分类很大层面在于宣传教育,让大家意识到垃圾要分类的,并使其成为一部分人的习惯。但当时各地还没有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先分后混”的情况不能避免。经过近20年的发展,垃圾分类并没有“原地踏步”,2018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高达98.2%,多元化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纷纷建成。如今,在垃圾处理设施已具备基本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垃圾分类再抓回源头,让每个人尽可能多的参与垃圾分类、尽可能准确的进行垃圾投放。 (光明网记者 张倩)

(张倩)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