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自由”,最近突然成了教育舆论场一大热词,道尽众多家长的暑期烦恼。据媒体报道,所谓的“不自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孩子放暑假没人管,家长在工作之余要多抽时间陪孩子,感到筋疲力尽;二是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活动,在经济上投入很多,让家长们头疼不已。相比之下,后者显然更为沉重。
从前两年炒作“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到如今炒作“暑假不自由”,背后都是部分家长无处不在的焦虑。有媒体记者采访发现,每小时收费1000元的英语课,4万多元的游学夏令营,数千元的绘画辅导班……没有哪一项让家长感到轻松。其实,抱怨“暑假不自由”的家长,平时又何尝自由过?原本应给人自由放松之感的暑假,只不过让这种不自由感愈发凸显罢了。
感慨“暑假不自由”的家长,与其说是时间和财务上的不自由,不如说是精神上的不自由——他们被深深的教育焦虑感绑架了,不但自己难以解脱,还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自由与欢乐。社会竞争激烈、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紧缺等固然是事实,但这绝不意味着家长把孩子逼到暑假都不能休息的地步就是明智的选择。如何应对外界施加的压力,控制和化解教育焦虑,正是对家长教育智慧的考验。家长们在抱怨“暑假不自由”的同时,不妨想想是否给了孩子适当的自由?一面不停给孩子层层加码,让各类培训班和学习任务塞满孩子的日程表,同时又自怨自艾地哀叹“暑假不自由”,未免有自相矛盾之嫌。
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家长们的独角戏,更苦更累的孩子们成了毫无存在感的配角,几乎没有选择权可言。感慨“暑假不自由”的多是家长,真正“不自由”的却是孩子,略显荒诞的错位感恰恰折射出当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究其根本,无非还是“起跑线”思维以及“剧场效应”作祟。
但失去自由的暑假,真的能让孩子如愿提高成绩、弯道超车吗?按时给学生放暑假是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通例,这绝非随意的规定,而是自然规律和教育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国,每年七八月份,各地普遍炎热多雨,本不是攻书勤学的好时节。中小学生们的精气神普遍较为疲乏,学习效率不高。一些家长却偏要逆天而行,合力让暑假蜕变为孩子们怨声载道的“第三学期”。他们可曾想过,那些超前学习到的知识点和反复练习的答题技巧,正在严重透支孩子求知的乐趣,一点点磨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古人主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当代教育学者则呼吁“给孩子自由呼吸的教育”。试想,孩子们的精神一年到头绷得很紧,即便暑假也不能得到喘息,身心能健康吗?以损害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成绩上的一点提高,值得吗?
最近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主人公一直试图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教育环境,并不惜为此做出种种艰辛努力。这部电影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长远的人生。但是,如果家长内心没有笃定的教育价值观,而总是跟随着社会的浪潮随波逐流,这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处处被动,不仅“暑假不自由”,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将深陷“不自由”的泥潭。日前有媒体报道,近几年,一些蹿红的童星燃起了不少家长“望子成星”的美梦。连日来,媒体记者走访沈阳多家经纪培训公司发现,行业门槛低、企业鱼龙混杂、举办“假”比赛捞钱等问题层出不穷,不少家长几年间砸下重金,最终孩子的“明星梦”却成为泡影。这正是部分家长缺乏教育定力、盲目跟风招致的苦果。
设置暑假的本意,在于给学生紧张的学习过程适当留白,让孩子们得到适当喘息,但“不自由”的暑假正在丧失这种职能。希望家长们能够明白,唯有还孩子以自由,家长自己才能摆脱“暑假不自由”,否则只会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