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断优化模式 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输送后备力量

“上海市‘英才计划’自2013年实施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优化当中,我们觉得每一年的‘英才计划’都是在做试点性的工作,针对每年的问题我们都会做一个新的更改。”日前,英才计划上海管理办公室(下称“上海省办”)项目主管刘丹在2019年“英才计划”中期研讨会暨导师论坛上分享了上海市实施“英才计划”的经验。

上海:不断优化模式 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输送后备力量

来源: 新华网
2019-08-06 10: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郭亚丽)“上海市‘英才计划’自2013年实施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优化当中,我们觉得每一年的‘英才计划’都是在做试点性的工作,针对每年的问题我们都会做一个新的更改。”日前,英才计划上海管理办公室(下称“上海省办”)项目主管刘丹在2019年“英才计划”中期研讨会暨导师论坛上分享了上海市实施“英才计划”的经验。

从“科学种子”计划到预备学习期

不断优化模式筛选高才、怪才

上海市是首批入选“英才计划”的省份,2013年项目开始之初,上海科协就组建了由上海科学教育中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英才计划”参与中学共同组成的英才计划上海管理办公室。刘丹介绍,省办最关键的一个任务就是把好每届“英才计划”前期的选才关,就像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一样,不妨把这个问题想象成做一个课题,解决它的关键步骤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在与老师、学生的接触中,上海省办把学生在培养前期面临的困惑概括为以下几点:不知道该怎么做研究,该怎么样与“高高在上”的高校导师们进行沟通,该怎么样合理分配学校的学习和“英才计划”的培养。导师们同样也有顾虑,比如指导高中生与大学生有很大的差异,高中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培养时间有限难出成果等等。

“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提升高中生的整体知识水平,那就要求在筛选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做到选择的是高才生,没有精英化的起点我们的工作很难看到想要的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保留一部分怪才,他们可能没有很高的在校成绩或者有力的获奖证书,但其对某一领域的热爱和执着却远远超过同龄人,这类的怪才往往给我们的惊喜也是最大的。”此外,刘丹提到,一个完全没有科研基础的学生进入“英才计划”之后,导师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和精力带他们入门,省办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前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基于这些思考,上海省办开始探索如何将这些想法变成现实。在首批“英才计划”选拔中,上海引入了“科学种子”选拔活动,选拔出以课题研究为主和以科技创新竞赛为主的目标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绩、年龄和项目的优点进行二次选拔才有了上海市的第一批英才学员。

“英才计划”实施第二年,选拔范围进一步拓展到高一年级,与此同时,上海省办发现在前一年的选拔模式下,很多学生的项目在培养前就已定型,这使导师指导学生项目时可调整的空间非常有限,于是便又进行了选拔方式再改革。“改革中,我们希望在学生申报到高校导师最后考核的过程中,加入一个预备学习期(为期三个月),最终综合考核期进行的笔试、机试、面试等环节深入地考察学生的科研潜质。”

去年,上海省办已经明确了预备学习期给学生传授知识方面的规划。通过英才预备学习的形式引进一些优质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方法、掌握科学步骤、建立科学创想、学会撰写开题报告等,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习惯上的转变,这个举措也是为了减轻导师在前期指导上的负担。此外,还会给学生开展一些头脑风暴、动手实操、高校实验室参观、科普报告等实践活动或报告活动。

在综合考核期,选拔标准也并不拘泥于学生的在校成绩和证书,而是通过网络申报、材料初审、STEM综合素养在线测评以及科研报告的评分、开题报告的评分、学科科研潜质的笔试等一系列考核为优异者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2019年选拔过程中,上海省办综合高校导师意见,要求学生在提交申报材料的时候除了开题报告,还新增了学习报告和阶段性学习感想,借此让学生提前阅读文献、了解学科前沿、培养学习习惯。与很多省份不同的是,上海市的选拔不局限于示范性、实验性高中,而是面向全市所有高一学生开放报名,随着“英才计划”影响力的扩大,上海市申报“英才计划”的学生数量逐年提升。

广泛链接社会资源

为创新人才成长进阶提供多元化渠道

复旦和上海交大都非常重视“英才计划”学生的培养工作,从第一年起就邀请到包括中科院院士赵国屏、中科院院士邓子新在内的21位知名科学家担任导师,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加入指导队伍当中,目前上海市“英才计划”师资配比基本达到了1:1的比例。

几年的探索下来,两所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复旦大学主要采取导师承包制,上海交大则是实验室承包制。除了邀请资深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外,两所高校还充分释放学校的资源为英才学员提供便利。如为英才学生配备具有与本科生同等待遇的校园卡,方便他们进入图书馆、食堂,使用校园网、实验器材等。值得一提的是,两所高校目前都已向英才学员开放了本科生暑期小学期课程选修权限,这意味着英才学员可以在教务系统直接用自己的学号去选报相关课程,学生高考后如果在复旦、上海交大就读的话,他们所获得的学分可以在入学后直接认定为本科阶段的学分积累,这也是两所高校在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方面所做出的尝试。从今年开始,上海省办每个月还会定期走进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开展“创享汇”这一研学活动,邀请英才导师举办名师讲堂,组织同学相互进行课题点评。

除了高校外,上海省办还对接了大量社会资源为英才学员每年打造约二十余次的专属活动,包括素质拓展、科普场馆参观、赛事观摩、人文讲座、野外参观等等。去年十月,上海市科协遴选了16名在科学探索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少年参与由上海市政府主办的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与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奖者、两院院士等科学家共话科技发展前沿,其中,有13名学生都是“英才计划”所培养的学生,这些活动都为学员拓宽视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家长普遍重视,因而,“英才计划”各项工作能否落实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此,上海省办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每年在中期评估期间举办家长会,邀请育儿经验丰富的家长给到场家长做经验分享,会上所谈及的一些问题也会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参考。

曾经的“网络发烧友”转身“科创少年”

他们的科创梦想在这里照进现实

自2013年以来,408名对基础科学拥有浓厚兴趣的上海中学生通过“英才计划”这一平台走进复旦和交大,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实现自己的科研创想,很多英才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仍然保持着很高的学科兴趣。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英才学员已经涌现出3个获得历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下称ISEF,有科创大赛中的“小诺贝尔奖”之称)学科一等奖的学生。

曾在2013-2014年参与培养的学员姚悦是刘丹眼中的“怪才”,刘丹介绍,姚悦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基于对绘画和IT的双重热爱,他想出一个课题《用光色叠加实现三进制运算的新方法及其数学证明》,在ISEF遴选中,这个课题从众多已淘汰的项目中被推荐到全国,后来斩获了第65届ISEF计算机学科最佳奖、一等奖、欧盟青年科学家奖。

2015-2016级往届学员黄河年少时也曾像同龄人一样喜欢过网络游戏,在深入研究计算机之后发现了计算机的学科魅力,继而转入科创,初中时开始跟着校内外的科创指导老师开展探究,立志将来一定要参加ISEF。高中之后,他在复旦大学教授王晓阳指导下参与“英才计划”,通过不懈地努力,黄河的梦想很快照进现实,在第68届ISEF中获得ACM国际计算机协会专项奖。获奖后,他在与刘丹的交谈中说到,“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真的会实现年少时的梦想”。同时,他也下定决心要继续朝着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方向去努力。

现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周正,2015-2016年师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陈焱,他曾在采访中谈到,陈焱在得知他对理论物理学有浓厚的兴趣之后,便给他描绘了一幅培养路线图。“可以说,原本我对理论物理学的星星火苗在老师的点燃下变成了熊熊火焰。在陈老师身上,我第一次看到了一位物理人应该有的样子。”高考后,周正也选择报考复旦大学继续跟随陈焱教授学习,朝着成为一名合格的物理工作者而努力。

“学生在学业、思想上的提高,对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刘丹介绍,下一步,上海省办将继续围绕加强培养期内评估力度、加强对往期学员跟踪培养、加强优秀学员推介、助力科技教师成长等方面推进“英才计划”这项工作。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