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青年志愿者项目第一期圆满收官

澜湄青年志愿者项目第一期圆满收官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21 17: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由外交部、教育部发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澜湄青年志愿者项目课题,经历数个月的启动、招募、培训以及泰国、老挝、柬埔寨3国的实地志愿支教,于8月16日正式收官。从6月23日第一批志愿者抵达泰国慈善之家公益学校的营地,到8月14日最后一批志愿者离开曼谷,63名志愿者及老师,分4组抵达泰国信武理、柬埔寨三隆、老挝万象、泰国华欣等地,进行中英文志愿教学、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北京大学海外传播中心发布「澜湄志青年愿者•泰国华欣」新媒体4条,海外总展示次数达 28.4万,共获得海外网友转发、点赞、评论1990余次。国内运营的公众号“澜湄青年志愿者”单篇阅读过万,得到了业内专家和观察者的认可。

从6月23日第一批志愿者抵达泰国慈善之家公益学校的营地,到8月14日最后一批志愿者离开曼谷,63名志愿者及老师的足迹遍布三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各个角落。不仅是短期支教,志愿者的行程中还填充了大量走访、调研,了解一衣带水的澜湄国家真实的社会治理情况,发挥专业所长,带回丰富的一手观察和思考,以滋后续的学习和研究。

志愿者们发现,在国际公益组织的长期深耕下,各国的公益小学形成了独特的志愿教学模式,通过统一设计的教学日程规范学生的外语学习进度,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即使只能进行短期支教,也可以使用统一持续的教材,迅速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进度的课程。将长期的教育规划,拆分成为模块式的阶段课程,调和了教育资源缺乏地区依赖支教服务而缺乏连续性的问题。

在志愿者筛选的过程中,英文水平成为挑选志愿者的基础标准,而时刻记得身为中国志愿者的身份,在公益学校日常需要志愿者进行的英语教学之外,志愿者团队与校方沟通,增加了中文学习和中国文化体验内容。毛笔、团扇、中国结等富有中国元素的物件成为孩子们课余最喜欢的东西。从对中文一无所知,到在练习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中国,中国人是怎么样的?友善的形象第一次在孩子的心中有了实感。

老挝万象的支教营地条件最为艰苦,这里被潮湿的河水环绕,没有空调的房间闷热,又没有可以洗澡的热水。6个女生挤在一个宿舍的铁架床间备课,不仅是当地机构要求的英语词汇和会话语法,还增加了基础的中文教学,比如打招呼、颜色词、日常用语等,并从祖国带来了各种富有传统特色的教具和玩具。由于中国的志愿者很少以团队的面貌出现,3个不同国家的孩子们都对中国、学习中文表达了超乎寻常的热情,甚至要求志愿者多讲一些中文的内容。通过几天的学习,除了最基本的“你好”,“再见”,孩子们学到了比如“你真棒”、“你吃了吗”、“谢谢老师”等较难的发音。当地协助翻译的老师特别告诉志愿者,她本人也在学习中文,她认为在现今的社会情况中,中文乃至中国带来的影响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在柬埔寨三隆的两周支教中,志愿者们根据孩子们柬埔寨名字的发音以及性格,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中文名字,例如Sopeak,志愿者林嵩给他起名“苏平阳”,每当叫他一声“平阳”时,他总会羞涩的一笑。随着和老师们的相熟,一开始上课不太积极、害羞的孩子也开始回答问题,在提问时大喊:“Teacher,me! Teacher me!”。短短几周的支教,尽管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翻译软件交流,孩子们与老师却前所未有的亲密。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硕士研究生志愿者伍梦洁在志愿服务分享会上表示,泰国信武理和中国江南的农村很像,除了周围人说泰语和英语外,并没有特别的陌生感。泰国家长抱着与中国家长同样的期望:“孩子多学一点知识,英语口音再好一些”。不喜欢学数学,放学回家后玩手机的化妆小游戏和Tiktok(抖音国际版),比起不同点,意料之外的相同点给志愿者留下更深的记忆。

面对孩子们期待的目光和校方及家长的赞赏,志愿者朱正康认为,不应该以文化先进者的视角去居高临下,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而应该在尊重当地习惯的前提下,尽自己的努力促成向好的改变才是责任和义务。他曾参与到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次发达地区的卫生健康讨论中,从瑞士日内瓦到泰国华欣,从最宏观到最微观,实地经验的碰撞促使他在公共卫生领域有了更直观的思考。让学术走出象牙塔,让智识产品到社会中去应用,正是澜湄青年志愿活动的初衷之一。围绕教育展开的支教和调研,不仅是对被支教孩子们的帮助,也是志愿者们一次更综合的成长。

支教结束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8级本科生董骁天发现孩子们对中国人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最初的热爱。因为真正感到:“我认识的中国人对我很好,他们是可爱的人”,这次支教行动就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谈到对支教意义的理解,志愿者们都会同意,彼此的笑容是最好的答案。

启动澜湄青年志愿者的心愿发轫于2018年12月的澜湄合作第四次外长会议,越老柬缅泰中六国外长共同决定实施一批青年志愿者项目。进一步推动澜湄合作、民心相通,发挥青年正面积极作用,调动青年积极性,既是写入《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的高层共识,也是发挥青年作用,促进产、学、研多层互动可行途径。北京大学澜湄可持续治理课题组设计的澜湄青年志愿者项目将继续进行,并不断扩大青年选拔范围和人数,与更多公益伙伴合作。未来,课题组还将组织全球澜湄青年博士生志愿者考察团,编辑出版澜湄国家青年来华留学指南,并召开“澜湄2030论坛”,推动澜湄区域合作的实践与研究同步发展。

本次活动得到了外交部澜湄合作中国秘书处、教育部、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官方机构的大力支持。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在志愿者培训会上表示:“‘爱国观天下’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符合核心价值观,是五四精神在当代的体现。” 志愿者精神和志愿者文化在北大有几十年的根基,北大青年志愿者们应推动志愿精神的普及、深化,让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成为国际志愿精神的代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