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变迁见证消费升级

又到开学季,开学是新学年的起点,标志着孩子们在人生路上又迈进一个新台阶。来自浙江台州的施荷莲在这里已经做了26年文具生意,谈起开学“新装备”的变化,她深有感触。她说,“以前包书用的是报纸,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用挂历纸,再后来就有了专用的包书纸,2000年以后,塑料书皮慢慢流行起来。

文具变迁见证消费升级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19-09-09 09: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王 洋 摄

又到开学季,开学是新学年的起点,标志着孩子们在人生路上又迈进一个新台阶。每逢开学前,父母都会为孩子竭尽所能准备崭新的文具,从用报纸给新课本包皮,用碎布拼接崭新书包,到“拉杆箱”式的书包里装着新样式笔袋……时代在进步,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小小的文具寄托的是对孩子学业进步、茁壮成长的期盼,承载的是一代代人接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

书皮:从报纸、挂历到定制封皮

开学前,在南京火车站附近的金桥广场,熙熙攘攘的客流中,不少是带着孩子来选购文具的家长。

来自浙江台州的施荷莲在这里已经做了26年文具生意,谈起开学“新装备”的变化,她深有感触。

她说,“以前包书用的是报纸,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用挂历纸,再后来就有了专用的包书纸,2000年以后,塑料书皮慢慢流行起来。现在是‘量体裁衣’,因为厂家已经根据教材的不同规格裁好大小,家长买回去粘到书上就行。”临近开学,家长们都会带孩子来买文具,“这也是一种仪式感吧。”

苏州消费者张振华也记得,自己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开学前和父母一起购置“新装备”。“以前爸妈会给我认认真真地包好书皮,然后在封面上写下每本书的科目、班级、姓名。”张振华说,今年她的女儿也要上小学了,这些程序一样也不能少,“时代不同了,生活变好了,虽然现在家长亲自包书皮、写封面的少了,但希望子女学有所成的心是不会变的。” 书包:从布包、双肩包到“拉杆箱”

今年63岁的张华奎退休前在河北邯郸中大建筑机械厂工作,听说记者要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军绿布包,他一口答应,回家翻箱倒柜找了出来。“我的第一个书包,是在1962年上小学的头天晚上,母亲用各种颜色的碎布片拼成的。”张华奎回忆说。

而他的第一个军绿布包,则是父亲买的,“当时臭美了好久,对书包也格外爱惜,别人下雨把书包顶头上往家跑,我把书包抱在怀里,生怕弄湿弄脏。”

张华奎的女儿张坤是“80后”,到了她这一代,书包就以双肩包为主了,“那时候买双肩包就看有多少夹层,夹层越多越好,除了放书本还能放很多其它东西。”张坤说。

对于张坤的外甥何一航而言,书包不是“背”的,而是“拉”的。“现在的孩子不需要背着重重的书包,也对他的身体发育有好处。”何一航的母亲何圆圆说。“时代不同了,书包的款式更丰富,也更考虑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背部3D设计、护脊分压、立体凹槽,防止孩子背久了背部摩擦受伤,书包上还有反光条,保障孩子的出行安全等等。”何圆圆说。文具盒:从粗布、铁盒到塑胶笔袋 “文具盒?我直到1959年读完小学,都没见过文具盒是什么样,那时候一块老粗布既是书包,又是文具盒。”河北省临漳县孙陶镇东芦村的王仲只老人说。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青蓝色方形粗布,布的一角用绳子系着一枚铜钱。课本、文具都用这块布包起来,然后用绳子缠住,再用铜钱压在绳子下面,防止东西掉出来。“那时的农村学校,砖头台上架块木板就是桌子,屁股底下垫几块砖便是凳子,照明用的是白菜疙瘩做的柴油灯。”王仲只回忆,写字用的是粗草纸,铅笔芯很容易被划断,“一晌不知道要削多少次铅笔,两手都被铅笔芯染得黑乎乎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铁皮盒成了校园里的流行款。“那时我还是拿药剂盒子当文具盒,做梦都想有一个真正的文具盒。”王仲只的儿子王建勇清楚地记得,自己用磁铁在学校垃圾堆里滚来滚去,吸到铁钉之类的就拿去换钱,10岁的时候终于买了第一个真正的文具盒。

现在,王建勇的女儿王雨欣在东芦小学读二年级,她的文具盒是塑胶材质的,还带有一个密码锁,如果学习累了,按一下文具盒上的按钮,就会响起轻松的音乐。“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文具盒的样式也越来越多,孩子们几乎每年都换新的。”王建勇说,“但好日子来之不易,我经常教育女儿,要注意勤俭节约,东西只要没坏就坚持用。”

三代人的文具盒,见证了百姓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裕。王仲只老人感慨地说:“现在,我们农村最漂亮最牢固的房子是学校教学楼,最幸福最快乐的是学生娃。” (新华)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