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何以成真

日前,在“共创未来的学校领导者”为主题的第14届国际校长联盟大会上,阿里巴巴合伙人、马云公益基金会创办人马云与1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小学校长分享对未来教育的看法。在个性化教育趋势下,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推进实施个性化教育责无旁贷,需要在知识基础、领导方式与文化使命上走向“自我革命”。

个性化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何以成真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9-11-13 09: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个性化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何以成真

日前,在“共创未来的学校领导者”为主题的第14届国际校长联盟大会上,阿里巴巴合伙人、马云公益基金会创办人马云与1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小学校长分享对未来教育的看法。他认为,未来的教育必将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规模化教育,会更加强调个性化、特色化。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与未来教育发展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是每一位校长、教师在观念和行动上都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走出工业时代的标准化

个性化教育,是相对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教育而言的。在工业时代,为了适应机器大生产要求,知识的大规模传授成为首要追求。从学校组织结构的建立到班级授课制的完善,人被视为流水线上的标准化零件。在大规模、大班额的组织架构背后,彰显的是教育的“效率崇拜”与“知识崇拜”。而且,这种标准化的教育范式逐渐被“社会建构”为学校教育的最佳方式和唯一方式。

然而,信息技术革命已将人类带入大数据时代,个性化教育不再是天方夜谭。在数据建构中,对学生发展数据的收集整理、融合分析,使得对学生潜能与成长的发现变得易如反掌。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则成为了真实的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现实虚拟多重教育时空重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逐渐成为可能。

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将会使以往机械化、重复性、低效度的人类劳动被替代,而被“解放”出来的人,只有回归到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上,才能深度学习奠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这一任务只有个性化教育才能完成,或者说,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使命,培养独一无二、充满创造性的“人”。

生成一种新的教育文化

个性化教育是时代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冲击下,有关个性差异的传统教育思想被继承和超越,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应运而生。当前对于这一新文化的认识,仍有一些误区需要厘清。

首先,个性化教育关注差异,但更强调“关系”之中的差异。学生的个性成长一定是在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交互关系中逐步发生的。在真正的个性化教育中,学校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尊重,融合世界视野与民族灵魂,学会包容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其次,个性化教育关注个性差异,但并不否认共性存在。个性化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潜能发挥、成长需要,同时也要在教育的基本规律、人的成长规律等方面保持着相对不变的本质。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发育与生命成长。

再其次,个性化教育关注面向个性的技术支持,但更强调走向差异、多元的思维革命。简单地将个性化教育视为一对一的个别化教育模式,或者强调个性化教学的因材施教实践,抑或是凸显学校办学水平、个性的品牌特色构建方略,这些仅仅是尊重个性和差异的外在表征,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差异多元在目的意义上的价值认同。

最后,个性化教育关注“现实的”差异,同时也重视“隐藏的”差异,或者说关注差异背后的公平问题,即通过技术杠杆,撬动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从学生成长起点的差异的不公平,走向过程、结果的差异性公平,对亟须关怀的学生给予强有力的教育资源支撑。

推动学校管理者“自我革命”

在个性化教育趋势下,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推进实施个性化教育责无旁贷,需要在知识基础、领导方式与文化使命上走向“自我革命”。

个性化教育需要校长持续更新知识基础。校长应加强理解不同民族、习俗、家庭文化等多维度下的学校共同体成员,提升包纳每一个独特个体的能力。同时,校长要践行终身学习的观念,将理解差异、尊重个性、推进多元等纳入自身发展的知识基础,优化校长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

个性化教育有赖于校长转变领导方式。校长在推进学校日常管理实务时,需要从“学会管理”转变为“学会欣赏”,在领导观念上要深信每一名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优势潜能,信任每一位教师拥有正向积极的生长动能。在领导路径上,需要从“学会做事”提升到“学会共事”,通过欣赏探究、持续对话,提升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共创能力。

个性化教育植根于校长文化使命的担当。作为一种新教育文化,个性化教育的要义在于营造包容性的精神文化,基于个性差异的学校制度设计,容纳多元群体的利益诉求,满足差异性的个性化期待,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落实和彰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出的“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校长是包容性文化的塑造者,如何设计多元课程,推进师生多元发展,以及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走向多元、协同、共享,将是对校长领导力的新挑战。

(作者佘林茂系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作者张新平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重点项目“包容性发展视域下学校品牌建设研究”【C-b/2018/01/20】成果)

(张楠)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