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剧照
黄小米
几乎是一夜之间,一部青春题材电视剧火成了现象级作品。这便是改编自《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同名小说的《普通人》,共12集,由BBC和Hulu联合出品。自4月底播出以来,这部剧集不仅打破BBC收视纪录,同时也攒下了不俗的口碑,至今豆瓣评分保持在8.8。
《普通人》从主题上说倒没有多新,难得的地方是“敢”。例如,敢于直面爱情自带的困苦,敢于保留原著“内向”的气质。剧中男女主角兜兜转转的情感经历,让人看到百转千回的爱,也深味触及心灵的成长,从而获得一种力量。它提醒我们:校园爱情剧是可以用优美的姿势讨论严肃话题的,而初恋的万千面貌,还有很多值得被戏剧化。
校园恋爱题材的剧集汗牛充栋,从清新伤感到搞怪逗趣,甚至悬疑恐怖,却无奈大部分是依靠观众自身经验脑补的平庸之作,这些年更热衷于打“无虐甜宠”的乖乖牌。而《普通人》既不平庸又不乖,提醒我们最初的爱是五味杂陈的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有必要提醒一句:众口称赞的BBC剧集《普通人》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因为它会让人想起早已束之高阁的初恋滋味,也会想起初入社会时不懂成人世界法则的自己,这类联想当然不都是愉快的。
校园恋爱题材的剧集汗牛充栋,从清新伤感到搞怪逗趣,甚至悬疑恐怖都能找到例子。无奈大部分是依靠观众自身经验脑补的平庸之作,这些年主打“无虐甜宠”的剧集更是乖乖牌中的乖乖牌,以不让观众“伤筋动骨”为号召力。而《普通人》既不平庸又不乖,提醒我们最初的爱是五味杂陈的,因为不得不束手就擒,接受不可抗拒的爱的改造。
《普通人》从主题上说倒没有多新,难得的地方是“敢”,敢于直面爱情自带的困苦,首先,爱会让人更在意自身的缺憾,理想化地爱慕另一个人,却忘记爱自己。
主人公玛丽安和康纳很能代表一类西方年轻的佼佼者。他们在上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成年,担心国家的前途。玛丽安高中毕业的暑假,终日关心叙利亚局势和欧债危机,他们会就斯诺登的视频展开讨论,第一次接吻之前康纳问玛丽安借的书是詹姆斯·鲍德温的《下一次将是烈火》,大学念了历史政治的玛丽安爱在派对上聊政治,康纳念文学,研究《爱玛》或《亚瑟之死》,他们一起看的电影是老片《瑟堡的雨伞》和《后窗》,双双从小镇考进首都的圣三一学院,后来又双双取得巨额奖学金。
两人的恋情由高中尾声的秘恋开始。康纳除了是玛丽安的高中同学,他的母亲还是玛丽安家的清洁工。这层背景差别在原著小说一开始就被清楚点明,电视剧也把这种落差作为重点来呈现。但对青少年来说,家庭背景还暂时是尚未启动的隐形资本,社交网则是更为直接的资本。在他们生活的小镇,似乎没有学区之分,一个学校可以有玛丽安这样的富家子弟,也有单亲工薪阶层家庭的康纳。玛丽安由于清高不合群,处于社交食物链的底层,康纳则处于对立面,略微羞涩的个性为他博得各方好感,加上身材容貌都很出众,连玛丽安这样看似对所有人都毫无兴趣的人,也为他在足球场上的英姿倾倒。复杂的地方还没完,玛丽安的家人除了物质条件之外给她的只有不被爱的经验,康纳的母亲则相反,不仅无条件爱他,也帮助他成了一个可靠的人,一个尊重女性的男人,相形之下,很难说这会不会更让玛丽安觉得难受。
康纳不想公开和玛丽安的关系,让玛丽安对灰暗的高中生活彻底绝望,但康纳无疑是爱她的。他听从玛丽安的建议,没去西部大城高威念稳妥的法律,遵从兴趣申请了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念没什么职业前景的文学。虽然成了王尔德、贝克特的小校友,但都柏林就像一切世界都会一样冷酷,小镇青年康纳交不到知心朋友、付不出房租,又无法再度融入老家的朋友圈。玛丽安则麻雀变凤凰,不仅追求者众,也友朋成群,她在都柏林有祖母留下的单身公寓,在意大利有家族度假屋,康纳去参加奖学金考试是为了五年学费全免,她去考试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
这段感情在拯救他们以前,先放大了各自的自卑感。大学阶段的分分合合背后,都是沉默的相形见绌。
玛丽安的社交圈让康纳却步,觉得他们配不上玛丽安,又不得不承认他们才属于同一个阶层。康纳的新恋情和温暖的态度让玛丽安认定自己只配在受虐当中感知爱。
《普通人》探讨的另一个爱情自带的难处是,恋爱中的沟通是需要学习的,会让再有效的沟通者也变得词不达意,不需要他人从中作梗就会产生误会。
是恋爱让康纳和玛丽安成了普通人。课堂和辩论场的风云人物也有因为言不及义错过彼此的时候。动心或许出于自然天性,恋爱则属于社会范式的一部分。我们从哪里学习恋爱?文艺作品功不可没。但古今中外的小说、戏剧、影视作品里,很难找到沟通有障碍的情人。康纳的确多次说过他爱玛丽安,但玛丽安似乎总是觉得不大可信,直到最后他们再度和好才把话说开,康纳说:“我以为我不想让你走的意思很明显了。”玛丽安抗议道:“你想要什么并不总是很清楚。”
倒是不谈情的时候他们的交流比较顺畅。我很喜欢电视剧版里重新整理过的一段对话,他们在意大利盛夏阳光里,坐在小城广场上吃着雪糕进行这场严肃对话,康纳因为拿了奖学金得以周游欧洲列国开眼界,生平第一次了解到不缺钱的好处,他说:“让世界运转的物质是钱,多么腐败,又多么性感”。随即又为自己因为会念书而得到的特权感到抱歉。玛丽安回答:“如果你相信理想的社会里,人人有机会上大学,学文学,就不应该对自己这么做感到抱歉。”这番讨论没有结论,他们也没有要说服对方的意思,标志着这对早慧男女走向成熟。
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通人》有个大团圆结局,但不是男女主角相拥走向夕阳的那种,而是明白过来对方带来的改变已经属于自己了,因为认识对方而成了更好的人。但在获得这番领悟之前的心碎时刻,不会因此一笔勾销,爱的教育会伴随一生
《普通人》前六集的导演,是导过《弗兰克》和《房间》等别致电影的兰尼·阿伯拉罕森。他在采访中说过,如果这不是根据畅销小说改编,光凭这样稀松平常的人设和故事大纲是不大会有人想拍的。这部剧在制作方面最“敢”的地方,就是保留了原著“内向”的气质,没有强行添加外部矛盾冲突。这和普遍的剧情推进方式背道而驰。其中,剧集特别保留了原著对身体接触的强调,毫无遮拦的身体接触成了推动两人关系发展的主要外化行为。
即便是英美青春爱情片,对此也往往三缄其口,或者像《绯闻女孩》《橘子郡男孩》一样,被当成恋爱形式之一,跟接吻拥抱同等待遇。倒是两三年前有一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在切瑟尔海滩上》,也是以身体接触推动情节发展的初恋故事。就像作者伊恩·麦克尤恩过去更有名的《赎罪》一样,由芝麻点大的玩笑演变成悲剧。
《普通人》因为真诚的身体接触场面成为今年的话题之作,但这些场面却让人觉得刺痛,我看到两个年轻人想要从对方身上理解亲密感、理解自己,更看到他们的困惑与脆弱。特别是玛丽安,她在不同的经验里获得了来之不易的成长。原著中冷静的描写因为女主演黛西·埃德加-琼斯那些含义丰富的特写镜头有了温度。
电视剧《普通人》的确比小说抒情多了,全剧的质感与其说接近东方式的细腻留白,不如说更像Sufjan Stevens、Damien Rice等歌手写的那类情绪化的民谣,静静描述一些爱情的细碎事件,反复吟咏,不断回放。值得一提的是,剧集配乐为气氛渲染大大加分。
即将问世的小说中文版将书名翻译成《正常人》,普通也好,正常也罢。稀松平常的恋爱细节到剧集临近结尾才出现:早起煮两杯咖啡,我的加糖你的不,你要不要用浴室?你先用,我能不能借你的电脑查下邮件?这些平淡到近乎无聊的场面竟是全剧最甜蜜的时刻,当然,《普通人》之所以不普通,就在于绝不会放过这一对坎坷的恋人,更大的挑战要在结尾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通人》有个大团圆结局,但不是一男一女拥抱着走向夕阳的那种,而是明白过来对方带来的改变已经属于自己了,因为认识对方而成了更好的人。但在获得这番领悟之前的心碎时刻不会因此一笔勾销,爱的教育(或教训)会伴随一生。
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过《北京夏天》这样谈恋爱不忘谈理想的校园爱情剧,人物个个可信之余,对爱情的表现带有现实的重量。男女主人公也因为爱情留意到两人间的差异,也都因为爱上对方得到了成长,演员也都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演技,甚至原创音乐也一样动听。近三十年过去,没想到又有一部爱尔兰的《普通人》提醒我们:校园爱情剧是可以用优美的姿势讨论严肃话题的,而初恋的万千面貌,还有很多值得被戏剧化。
(黄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