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骁:大唐不夜城,灯火通明依旧

从明代的钟楼出发,往韦曲南方向乘车,然后在小寨换乘,仅隔一站就“穿越”到了唐代的大雁塔。 现如今,斑驳的塔壁上还能隐约看见“雁塔题名”的字迹,隐喻着那个盛世的风流浪漫。

窦骁:大唐不夜城,灯火通明依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0-08-12 16:49
2020-08-12 16: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围绕家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情愫。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是镌刻在我们心里抹不去的乡愁。

解读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汇聚同心追梦的力量,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酷我音乐共同出品的《我和我的家乡》(第一季)音频节目,已正式上线开播。每期节目将推出一个主题城市,邀请一位青春正能量嘉宾,用笔者独有的乡愁情感,配以讲述者也为此乡人的身份,着力刻画该城市的魅力形象,展现一座城的普通百姓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听一声家乡话,品一道家乡味,心中的那座城与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见了。

大家好,我是窦骁。西安是我的家乡,小时候,回民坊里穿堂过,大雁塔下驻地留,西安是扬在脸上的风;长大后,相隔万里,西安是路边偶然吃到的一碗面。

听很多人说过很多西安的故事,现在我想把我的家乡说给你听。

当一碗热腾腾的肉丸胡辣汤端上桌,一股股麻与辣的味觉冲击由口腔直接划入肠胃,额头沁出的汗珠用手指一揩,紧接着一声“舒坦”顺口而出,西安人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毫不夸张地说,秦人的胃如同秦人的耳朵一样挑剔,只有像秦腔一样厚重绵长的滋味才能使其满足。“头锅饺子二锅面,油泼辣子馍蘸蒜”这句民谚道出了西安人对吃的讲究。陕西饮食轻糖重盐,口味较重,多保持食物的原色,比如,配着糖蒜的羊肉泡馍、入口腊汁滑腻的肉夹馍,还有淋上辣子油的凉皮儿以及要用“大海碗”盛才能“咥美”的Biángbiáng面……这些美食不仅拴住了西安人的胃,同样塑造了人们豪爽粗犷但又恋家的性格。

想要了解西安,“吃食”(即食物)一定是避不开的话题。富饶的关中平原滋养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同样也孕育出了开放包容,富足浪漫的大唐盛世。西安或是说陕西虽没能形成像“鲁菜”“川菜”“粤菜”这样闻名于世的大菜系,但从古至今,西安一直就是一张大“餐桌”,各地的美食都能在这里呈现,没有特色成了最大的特色。正如作家贾平凹总结的那样:“综观诸佳肴名点,大体以历代宫廷、官邸和民间的菜点为主,辅以隐士、少数民族、市肆菜点演变组合而成,是北国统一风格中而有别存异。”

始建于清末的回民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外地人尽快熟悉“西安味道”的不二之选。这条街市熙熙攘攘了近百年,为这座“十三朝古都”增添了许多人间烟火气。而与之相隔不远的钟鼓楼静静伫立,历史里的长安和现实中的西安就这样完美融合,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当然,也有另一种视角可以“品味”这座城——地上是西安,地下是长安。西安地铁应该是全国地铁家族里最“豪横”的了,其开挖的过程就是一次次“考古”现场,仅2号线修建至今就已发现了140余座古墓。可以说,当你拿着“玉玺”交通卡刷开闸机,乘坐地铁在地面之下飞驰的时候,仿佛正穿越在一座地下城池。看得见的是车站仿古的装饰,看不见的是深埋在泥土里的文物和千年的历史。“钟楼”“大明宫”“含元殿”“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青龙寺”……这些历史遗迹化作站名,汇聚在一张西安地铁运行图中,活脱脱的就是一份长安古城的地图。

从明代的钟楼出发,往韦曲南方向乘车,然后在小寨换乘,仅隔一站就“穿越”到了唐代的大雁塔。这里曾是长安城里的制高点,相传在晴天时站在塔顶,可以眺望到远处“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的巍巍终南。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大雁塔北广场有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的音乐喷泉,南广场以南有被称为“网红打卡地”的大唐不夜城,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曾经也是古人的“打卡圣地”。

从小就听长辈们讲,从唐中宗神龙年间起,凡新科进士及第者,除了要“春风得意马蹄疾”戴花骑马遍游长安城外,还要曲江流饮、杏园探花,然后参加国宴,最后登上大雁塔题名留念,并推举书法好的人把大家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毛笔题写在墙壁上,象征着从此平步青云。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27岁一举中第的白居易,挥毫题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豪迈诗句。

现如今,斑驳的塔壁上还能隐约看见“雁塔题名”的字迹,隐喻着那个盛世的风流浪漫。不远处的大唐不夜城,依旧彻夜灯火通明,街市如昼,游人如织,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这座古都,既有“长相思,在长安”的眷恋,也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迈;既有“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的孤寂,也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热闹。只因这里既有西安,也有长安。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