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追剧解了谜团伤了艺术

置身于诱惑颇多、节奏飞快的时代,一部影视作品能让观众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完,似乎越来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来,影视作品是讲故事的艺术,无限放大局部剧情,结果使得完整的故事被扭曲、细节被模糊、文学性被瓦解,艺术性从而被消磨殆尽。

碎片化追剧解了谜团伤了艺术

来源:河北日报    2020-08-21 15:59
来源: 河北日报
2020-08-21 15: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已经很久没看完一部完整的剧了。”影视剧市场日益丰富多彩,这样的感慨不禁令人惊讶。但这可真不是句玩笑话。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习惯于微博式追剧、短视频追剧:几个词条、几张动图、几帧画面,就能速览全貌。

置身于诱惑颇多、节奏飞快的时代,一部影视作品能让观众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完,似乎越来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既想了解剧情,又不想花费过多时间,怎么办?

有的是办法!据悉,除了以快进方式倍速观剧,还有些观众的办法更为绝妙,他们热衷于选择碎片化追剧。对于热播的电视剧,只要动手刷一刷微博以及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即可通过相应的官方账号、电视剧博主或娱乐视频博主放出的关键剧情片段,了解热播影视剧的大概,乃至掌握一些时下热门的话题和有趣的“梗”。

碎片化追剧的兴起,一方面是部分观众对剧目本身有一探究竟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电视剧市场日益激烈的营销竞争不无关系。一些播出平台为了争夺热门剧集的观众,在社交平台和电视上进行“预告片比赛”,不断加长预告片长度,甚至不惜放出关键情节片段,使得蹲守微博和电视预告的观众得以超前观看,抢先过瘾。此外,还有剧方和播出平台通过线上话题营销来吸引观众,将剧中桥段转化为社会话题引发全民讨论,从而为剧集增加曝光量。

对于观众而言,如此碎片化追剧的确省事,它似乎可以策马扬鞭疾步行,“一日看尽长安花”,不必令观剧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地忽上忽下,能精准锁定剧中“爽点”、迎合自身“痛点”,心随所愿地追随、跳跃至全剧终点。而有了这些功课打底,再与周围朋友、同事聊天时,围绕相关话题也就有了侃侃而谈的资本,不至于扮演插不上嘴的尴尬“局外人”角色。

如此追剧直奔目标,聪明确实聪明,高效也实在高效,只是,它就真的好吗?恐怕未必!人们做的很多事情,有些的确讲求结果,可偏偏观赏影视作品这件事,享受的恰恰在于过程。面对一部心仪的作品,只有令自己沉浸进去,一集接一集地细细品味,任由自己的一颗心随着剧情进展起起落落,才能领略艺术魅力,接受文化的滋养。相反,总是习惯于以碎片化方式追剧,解开的虽是剧中谜团,然而,失去的却是一种耐心,是原本应有的一颗外察、内省的敏感之心。

还要看到,观众之需催生了碎片化追剧,碎片化追剧又进一步冲击着电视剧生产本身。当微博、抖音短视频追剧从辅助手段成为风潮,甚至转变为主要观看方式,电视剧市场跟着变得越来越浮躁。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为了博眼球、追话题,一些电视剧创作者刻意写出迎合观众趣味、便于碎片化传播的情节,而这些情节之间衔接薄弱,人物心理活动被忽略,缺少铺垫的剧情走向逻辑混乱的窠臼。本来,影视作品是讲故事的艺术,无限放大局部剧情,结果使得完整的故事被扭曲、细节被模糊、文学性被瓦解,艺术性从而被消磨殆尽。

有句话说得好:“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总想着在影视作品消费与生产之中走捷径,到头来恐怕只会陷于恶性循环,伤及艺术生态,凡此种种得不偿失之事,还是想办法尽快打住为好。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