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冬天已来,春天还会远吗?
近期,作为二级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业行情火爆,作为一级艺术品市场重要平台的艺术博览会也日渐复苏。然而画廊作为一级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支柱,在疫情期间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画廊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生存还是毁灭”,这大概是当下相当多画廊业主内心挥之不去的问题。
中国画廊业的四十年挣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内地才开始有“画廊”的概念。随着上世纪90年代外资画廊的相继进入,国内也有一批画廊兴起,如北京公社、唐人当代艺术空间、长征空间等等。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年轻的中国画廊业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冲击,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2年之后国内艺术市场的持续走低等等,及至今年的新冠疫情。在此过程中,新画廊纷纷出现,不少画廊根底不牢,难经风雨,多数画廊生存艰难,拼命挣扎,仍有一些画廊历经数次危机,反而活得越来越好。据北京画廊协会统计,在2011年协会创立之初,有80多家会员单位,但是截至目前,只剩下了30多家,一多半画廊倒闭了。
那么,为什么有的画廊倒闭了,有的却实力更强了?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看来,画廊被淘汰固然有客观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画廊自身的原因。他认为,画廊要保持生命力,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资源问题,就是画廊要推广什么样的艺术家,怎样引领和推动艺术的潮流。第二是客户问题,能不能培养新客户、能不能维护现有客户。最后是资本问题,现金流是非常重要的,有稳定的现金流才能够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事实也支持这种说法,倒闭的往往是经济实力不够、经营能力不强、专业水平不高的中小型画廊,这些画廊所面对的问题较为复杂。
一方面,目前国内画廊与艺术家的合作模式一直都较为混乱,各式各样,短期的有寄售、展销代理、买断等,长期的实行代理制,代理时间长短不一,短期较为多见。专家建议,若基于画廊和艺术家的长期稳定发展,长期代理制是更为健康的合作方式。而在中国,这种合作策略较少,画廊和艺术家毁约的例子比比皆是。
症结何在?艺术市场的画廊、艺术家、藏家等都怀有“赚快钱”的心态,这种短线博弈导致画廊无心长期经营,艺术家倾向于私下交易,藏家更关心价格而非价值,私下交易成为家常便饭,契约精神无从谈起。大面积存在的藏家与艺术家绕过画廊私下交易,不仅扭曲了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体系,压缩了画廊的生存空间,更颠覆了行业规范与秩序。
漏船又遇打头风
疫情之下,整个画廊业犹如雪上加霜。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798艺术区,在工作日的下午,798游客稀少。一些画廊抓住空隙进行改造装修,不少画廊门口放着招揽参观的广告牌,还有一些画廊显然已经长时间关闭。走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可以看到,有两位艺术家正在这里举办个展,参观人数寥寥。蜂巢艺术负责人夏季风坦言:“疫情最大的影响,一是我们的展览计划被打乱了,尤其是邀请的国外艺术家无法来展览。二是,无法参加艺术博览会,影响了作品销售和资源的拓展。以香港巴塞尔为例,往年,我们参加博览会会带来占全年约10%的收入,但是今年不仅巴塞尔停办,其他很多博览会也取消了。”
在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负责人程昕东看来,面对危机,受到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实力不强的小画廊,因为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藏品,很容易资金链和经营断裂。而资金雄厚、收藏丰富,尤其是连锁画廊,往往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说,这次疫情将会导致画廊的加速两极分化,小画廊更加艰难,甚至倒闭,大型画廊会瓜分到更多艺术家和藏家资源,取得更多的艺术话语权。”程昕东说。有资料显示,在全球疫情管控的形势下,北京、香港、曼谷三地都有分支机构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不断,加之利用提高销售抽成的激励措施,半年就斩获了3000多万元的业绩,显示出了大画廊的蓬勃气象。成立于2005年的博而励画廊也迈出了新步伐,正式更名为SPURS Gallery。该画廊管理合伙人贾伟表示,画廊更名是对品牌的一次升级,“因为疫情,我们已经取消了艺博会计划,但是我们会坚持品质,认真做每个展览,不重复、不迎合、不抱怨,同时期盼中国的藏家们能够坚持对中国艺术家怀有信心。”
夏季风表示,展览的停滞和艺术博览会的停办,只是疫情带来的表层影响。“更加深层的还在于,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部分藏家个人收入减少,他们可能会首先削减艺术品收藏方面的支出。这一影响可能在短期并不明显,在今后可能会逐渐凸显出来。当然,有些藏家为了资产保值,也会考虑将投资方向从房地产和证券转向保值效果良好的艺术品,但是藏家的要求必然会更高,对于画廊而言,这是新机会。”
多方发力 多元拓展
画廊业举步维艰已经是业内公认。无论是画廊本身,还是管理机构,都在不断寻求共渡难关的手段和机会。
为了推动我国各地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纾解企业困难,我国今年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税降费和免租等措施。不少画廊作为小微企业,也享受到了税收优惠,这对画廊是雪中送炭。
集文斋是山东省潍坊市最早成立的画廊之一,已经有20年的历史。集文斋总监田纪文介绍,为维持经营,他也在积极接触藏家,推介作品,并且利用二级市场销售作品,效果不错。“我们还享受税收的优惠,算下来现在的缴税额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画廊的压力。”
798的画廊不仅享受到了税收的优惠,还享受了减免三个月租金的政策。798艺术区文创产业创始人王彦伶介绍,目前,798艺术区有500家企业和个人经营者,遵照北京市出台的相关政策,基于支持艺术行业的考量,798艺术区于3月推出了房租减免措施。“希望能够优化环境尽快使他们复工复产,更好地长久生存。同时798艺术区也在加大一些空厂房的招商力度,以期让整个园区更有活力,尽快恢复以往的经营水平。”798目前还积极推动国家针对艺术行业的降税和免税政策并已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
由于国际博览会大多取消举办,国内画廊失去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只能埋头深耕国内市场。9月10日,2020“艺术深圳”博览会在深圳开幕。艺·凯旋艺术空间携方力钧、李关关、张凯等8位艺术家作品参加了此次博览会,而在此之前,艺·凯旋签约艺术家还参与了北京的北京当代·艺术展“金汤”。画廊负责人李兰芳表示,这是第四次参加深圳艺博会,也是疫情后的第一个线下实体博览会。“我们的销售情况不错。有危机就有机会。从云端展览、艺术家独立项目,到画廊针对每个客人的需求来提升服务的频次,疫情期间,我们一直在做各种不断的努力。”李兰芳说。
程昕东介绍,在往年,画廊最少会参加6个艺术博览会,所得收入会占到全年的60%左右,而今年画廊还未参加艺术博览会。“我们可能会在年底参加艺术博览会,还将举办三个展览,期待能有一些销售收入,此外,我们也将会通过二级市场销售一些作品来维持画廊运营。”
利用互联网和线上技术进行线上宣传也成为画廊不约而同的选择,基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以及直播的线上展览和销售最为多见。不少画廊主顺应潮流直播带货,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如位于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空白空间,建设了名为“spaces”的线上展览平台,空间的负责人张迪还在5月参加了一场由天线空间发起的直播,与另外5位画廊主讨论关于年轻艺术家的收藏。程昕东在寺库直播、艺点直播、雅昌直播等多个平台上带货, 5月20日,他在艺点直播推介周春芽创作的油画《红玫瑰》,被藏家以200多万元买走。
直播这一模式是否可以成为画廊经营的新模式?在程昕东看来,线上推介和销售将是未来画廊发展的一大趋势。“互联网传播距离更远、更便捷,方式更多元,并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是画廊必然的发展方向。疫情加速改变了我们的销售模式,但是线上永远不可能取代线下,只是增加了一种销售的渠道、体验的方式。”
更要修炼“内功”
夏季风直言,画廊不能仅仅依靠外部政策的扶持,在困难时期,更考验画廊的专业能力。“市场一直存在,危急时刻,画廊的藏品能不能快速进入市场变现?如果可以就能够帮助自身度过危机。这考验的是画廊的专业眼光和对艺术市场的前瞻能力。危机到来的时候,也是大浪淘沙的时候。所以画廊更应该不断修炼‘内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提高经营能力,优化经营模式,努力挖掘和培养真正有艺术水准的艺术家,收藏真正有价值的藏品,只有这样才能安然度过危机。”
近日,北京画廊协会召开了第四届理事会议,李兰芳当选为北京画廊协会会长。李兰芳介绍:“画廊协会成立以来一直在积极听取各个画廊机构和画廊协会提出的需求,加大和政府部门的沟通力度。”在李兰芳看来,艺术市场的繁荣需要所有画廊的共同努力。
当代艺术的健康生态从来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巨头画廊和大型画廊的共识。日前,程昕东国际艺术空间推出了一位19岁艺术家的个展。在程昕东看来,挖掘和扶持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是画廊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画廊长久发展之计,特殊时期画廊更要花大力气扶持更多艺术家、培养新的客户。卓纳画廊在疫情之前已经在线上平台上运营得得心应手。今年3月起,卓纳画廊在纽约、伦敦、洛杉矶、巴黎和布鲁塞尔等地陆续发起“平台”项目,与年轻画廊分享自己成熟的线上平台。每次邀请当地的12家小型画廊在线上展厅露面。不收取任何的佣金,所有收益直接归于画廊和艺术家。
疫情后艺术市场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说政策的扶持是外部力量,那么画廊自身的创新和联合则是内部力量。在赵力看来,这种内部力量比外部的力量或者市场的力量更为关键。唯有紧盯着这一更关乎长远的问题,经过痛苦洗牌和艰难蜕变之后,中国画廊业才可能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