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张倩)今天迎来了第八个“北京湿地日”。9月19日,以“强化湿地保护修复,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北京湿地日”宣传活动在南海子公园举行。活动现场举行了南海子湿地公园揭牌仪式,并将近期救护的数只野生鸟类放归自然。此外,湿地知识竞猜、湿地咨询答疑等各种面向市民的宣传活动也同期开展,让市民更加了解湿地、关爱自然。
市民展示收到的“尊重自然 爱护自然”海报(光明网记者 张倩/摄)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戴明超在活动中说到,北京市400平方米以上湿地总面积已达5.8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6%。“十三五”以来,全市已累计恢复建设湿地8921公顷,其中:新增湿地2452公顷,恢复湿地6469公顷,形成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10余处,湿地植物种类增加53种,黑鹳、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稳步上升,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白尾海雕等珍稀濒危鸟类在湿地内相继发现。
“今年,全市还将恢复湿地1600公顷,新增湿地600公顷,实现‘十三五’时期恢复湿地8000公顷,新增湿地3000公顷的目标任务。”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副处长黄三祥告诉光明网记者。
活动现场,南海子湿地公园正式揭牌成立。至此,全市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和市级湿地公园12处,湿地保护小区10处,基本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南海子湿地公园揭牌成立。(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光明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陆续出台了5部北京市地方标准,《小微湿地建设技术规程》也正在起草过程中,全市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湿地保护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北京启动开展了第一批市级湿地监管,建立了基于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湿地资源监管模式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了湿地保护力度。
市民辨认各种鸟类。(光明网记者 张倩/摄)
湿地保护也和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活动现场,市民们通过阅读宣传手册、参与知识竞猜等形式对湿地和栖息在湿地上的鸟类有了更多的了解。自然之友野鸟会志愿者晏女士组织小朋友们为鸟类图画填色。她告诉光明网记者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认识鸟类、爱护鸟类,知道湿地是鸟类的家园。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瀛海分校五年级学生张五扬是学校观鸟社团的成员之一,他平时喜欢通过鸟类特点,在野外辨别各种鸟类。参加此次活动,他感觉收获很多:“我今天第一次认识了大鵟这种鸟,很开心。”
野生鸟类被放归自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此外,近期救护的数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隼、鸳鸯、北京市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白鹭也于活动现场被放归自然。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