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反感的“凡学”为何走红网络

最近,“凡尔赛文学”一词在网上迅速走红。再者,“凡尔赛文学”的流行,也与它确实切中了很多网友的现实生活体验与文化心理有关。说到底,“凡尔赛文学”就是一个与现实中的文化心理有关的网络热词,至于它能流行多久,目前还难以断定。

令人反感的“凡学”为何走红网络

来源:科技日报    2020-11-26 17:55
来源: 科技日报
2020-11-26 17: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最近,“凡尔赛文学”一词在网上迅速走红。不熟悉网络流行文化生态的朋友,可能会对这个词感到迷惑,但这个“梗”实际上在小圈子里已经广泛流传了。按照网友给出的一个比较常见的定义,所谓的“凡尔赛文学”其实就是一种夸张的自我表达方式,一般具备三个要素:“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问自答;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当然,这三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至于如何发挥其中的“妙处”,则要看自己的创造力了。

因此,在网友的“脑洞”之下,各种“凡尔赛文学”经典话语便相继产生。稍有理性的人都能看出,这哪里是什么“文学”?分明就是矫揉造作的虚荣表达,是内心空虚无聊的体现,只会骗骗自己,却让旁人笑话。

当然,在泛娱乐化的网络文化空间里,多数网友不会直接去戳穿这些虚荣与浮夸的言论,网友表达对“凡尔赛文学”的不满,未必会直接去批评,而是化用“凡尔赛文学”的语言风格,来说一些反讽与戏谑的话。

其实,从网络文化生态上看,“凡尔赛文学”的产生并不令人感到惊奇。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早就在《娱乐至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新技术条件下的传媒渠道,会导致社会公共话语不断去中心化,变得更加碎片化与泛娱乐化。事实上,这一文化现象不仅出现在电视传媒时代,在网络传媒时代更是如此。随着网络舆论场上众声喧哗的现象愈发明显,每个人都可以发声,以至于人人都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文化生态,而在泛娱乐化的氛围中,个体的文化趣味也有可能被群体放大,哪怕这个趣味并不是那么高级。

从“凡尔赛文学”的流行来看,这个词本来就是个别网友制造并传播的概念,耐人寻味的是,创始人本来是想借助这个词来批评那些刻意炫富与过度虚荣的人,但在网络文化的旋涡里,这一内涵却被颠倒过来。这种现象其实在网络文化场域中并不罕见,因为传播者也未必能搞清楚创造概念者的最初目的,只是觉得这些“梗”很有趣,便不由分说地“开脑洞”,进一步推动了“凡尔赛文学”在舆论场上的传播。

再者,“凡尔赛文学”的流行,也与它确实切中了很多网友的现实生活体验与文化心理有关。事实上,大多数网络热词的流行,都有不可忽视的现实社会的文化因素。可以说,网络文化生态是对现实社会的文化现象的折射。正是因为现实中有不少人热衷炫耀,尤其是虚伪浮夸地表达内心的诉求,这才让人们产生了普遍的反感情绪,但碍于情面,很多人在生活中并不会直接戳穿这些虚荣的表演。但在网上就不同了,人们可以借助对“凡尔赛文学”的模仿与暗讽,表达自己对虚荣炫耀言行的不满。

说到底,“凡尔赛文学”就是一个与现实中的文化心理有关的网络热词,至于它能流行多久,目前还难以断定。毕竟,网上那些流行词,有些就是“火一阵子”,而有些也的确能进入我们的日常话语系统。对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观察,看看“凡尔赛文学”最终会走向何方。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