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春节文化

春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产生的源头为上古的蜡祭,祭祀天神、地神、风神、雨神、山神、水神和家族祖先等。逢年过节,挨家挨户给街坊邻居的长辈拜年,在我们孔孟之乡非常盛行。

汉字与春节文化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02-10 17:53
2021-02-10 17: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间从来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它是一条多彩多姿的生命长河。中国人在生生不息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灿烂的文明,这其中就有与时间密切相关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说到传统节日文化,我们需要解释一个字:年。

年,甲骨文写法如图①。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举着它庆贺或祭祀。远古时期,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一年只收一季庄稼,禾谷成熟的一个轮回的时间长度,就是一年。

传统节日的确定,大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是农业生产轮回中的一个节点。在这个节点上,人们进行庆祝或祭祀,表达崇拜、感恩、祈福,以安排农业生产,由此形成了节日和节日文化。春节就是如此。

按照夏历(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古称“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产生的源头为上古的蜡祭,祭祀天神、地神、风神、雨神、山神、水神和家族祖先等。

春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字写法如图②,从日从屯,整体像一颗草木的幼苗,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破土而出。春的本义就是草木初生的季节。草木的生命力,让春在中国人的心中总是充满温暖和希望。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不是一个简单轮回的开始,它是一个新的起点。朱自清先生说:“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另一个与春节离不开的字是“家”。家是会意字,从宀从豕。古文字写法如图③,上面是房子的形状,也是今天的部首“宝盖头”,里面是一头胖胖的小猪。

“家”的造字与古人的生活有关。远古时期,人类还不会建造房子,他们只好找一个山洞或者地穴来居住。山洞或者地穴在古文字中的字形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宝盖头”。那时候,虽然种粮食,但粮食收得极少,为了稳定下来居住,需要寻找粮食以外的食物,这就有了对动物的驯养。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就有猪。人有了安居的可能,于是家里养猪就变成了人稳定居住的标志。

家是人最初安居的温暖记忆。春节回家,亦是一个蕴含深刻文化意味的话题。它将节日与人、人与家、古与今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并深深根植于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塑造了中国人的乡土观、亲情观、生命观。

在春节,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家还会想到拜年。拜,会意字,甲骨文写法如图④。本义当为拔起禾麦奉献给神祖。后引申为行礼的通称。

逢年过节,挨家挨户给街坊邻居的长辈拜年,在我们孔孟之乡非常盛行。孟子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乡里乡亲,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定当互帮互助,友爱和睦。记得小时候,每当大年初一早晨,我就会跟在哥哥后面,挨家挨户地给街坊邻居的长辈拜年。这样的记忆很温馨。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形成了许多礼俗,这些礼俗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弘扬。(殷延禄)

(殷延禄)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