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访对话“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揭秘“嫦娥五号”背后的“步步惊心”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够捕捉时代的风向,洞察未来的趋势,逆风行走的时候,他们靠着超强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乘风破浪,勇敢前行;乘风时,他们引领潮流,不断地创新,敢于胜利、敢于成功。本期《杨澜访谈录——逐风者》,杨澜对话“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听他娓娓道来几十年来中国探月工程背后的故事。

杨澜访对话“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揭秘“嫦娥五号”背后的“步步惊心”

来源:北青网    2021-04-07 17:41
来源: 北青网
2021-04-07 17: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够捕捉时代的风向,洞察未来的趋势,逆风行走的时候,他们靠着超强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乘风破浪,勇敢前行;乘风时,他们引领潮流,不断地创新,敢于胜利、敢于成功。《杨澜访谈录》全新系列,深度对话这样一群逐风破浪的“逐风者”,一起去了解他们那些逐风破浪的精彩故事。

本期《杨澜访谈录——逐风者》,杨澜对话“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听他娓娓道来几十年来中国探月工程背后的故事。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欧阳院士见证了中国探月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当杨澜发问,目送“嫦娥五号”发射是不是就像是去送孩子上学?欧阳院士笑称道,看“嫦娥一号”发射的时候应该是小学一年级,第一次步入外面的世界,非常替它担忧,但是到了“嫦娥五号”,就像是去上高中,还是会有牵挂,但是心里已经很有底气了。

对于“嫦娥五号”,有国外媒体评价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探月使命,也是风险最大的太空任务之一。1978年,美国访华时送给我们1克的月球土壤,欧阳院士只用了0.5克就做出了14篇研究论文,也从此开始了对月球的研究,四十多年后,我们成功完成了中国探月工程里面最复杂最难的一次任务,并且自主采回了近2千克的月球土壤。欧阳院士表示:“我们的宗旨是,别人做过的,我们必须要做,而且我比它要做得好。”

研究深空领域几十年,在研究初期,没有过来人的经验可以分享,也由于各国间尖端科技的技术壁垒,买不到先进的仪器,欧阳院士感叹道“但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也要有信心,最困难的你要坚持”。如今我们很多自主研发的技术都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行列。

和星辰大海打交道几十年,让欧阳院士感到人类和地球的渺小,同时也激励着自己要不断地探求, 向更广阔的深空进军。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