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首座近零能耗建筑天友零舍全国免费开放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中国未来4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近零能耗建筑俨然成为未来建筑领域的大势所趋。通过对天友·零舍的改造,希望可以探索一种低成本的近零能耗农宅的实现方式,保留农宅的传统建筑特色,在农宅内引入新的功能,实现功能转换与乡村复兴。

“碳中和”首座近零能耗建筑天友零舍全国免费开放

来源:中国网 2021-05-18 14: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中国未来4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近零能耗建筑俨然成为未来建筑领域的大势所趋。天友设计深耕绿色建筑领域十余年,在超低能耗、低碳生态建筑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天友设计作品天友·零舍作为国内首座按国标建成并获得评价标识的近零能耗建筑,多次被学习强国、北京晚报等媒体平台报道,具有领先和示范意义,同时也为 “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提供了实际交流的平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回馈社会、面向社会大众普及推广近零能耗建筑,天友·零舍将于2021年5月6日起面向全国进行免费开放!天友·零舍可用于团队参观、个人参观或拟举办交流、论坛等相关活动,欢迎各界人士参观交流、体验学习、共促推广,为中国近零能耗建筑普及及“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积极力量!

天友·零舍

国内首个近零能耗建筑——天友·零舍(ZERO HOUSE)

天友·零舍是按照国标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建成并获得评价标识的国内第一座近零能耗建筑。在2020年WAN世界建筑新闻网大奖荣获可持续建筑类别银奖。同时也是北京市科委“绿色智慧乡村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示范项目。

通过对天友·零舍的改造,希望可以探索一种低成本的近零能耗农宅的实现方式,保留农宅的传统建筑特色,在农宅内引入新的功能,实现功能转换与乡村复兴。

近零能耗评价标识

近零能耗建筑(nZEB)是指通过被动式设计最大幅度降低能源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最大幅度提高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其能耗水平较国家标准降低50%以上的建筑,包含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

天友·零舍项目为单层乡居改造项目,原建筑体型系数较大,节能不利。性能化设计是近零能耗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性能优化,一方面在原建筑基础上增设被动式阳光房、楼梯间等过渡联系空间,降低建筑的体型系数,另一方面采取被动房标准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来保证建筑的节能效果。

  近零能耗路径

“零舍”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出发,探讨了低成本近零能耗、低技术本土建造、多模式装配式体系的乡村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与模式。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80%以上(近零能耗建筑要求建筑综合节能率≥60%)。

  围墙上用拆除的旧窗做出了LOGO

附加在建筑南侧的被动式太阳房

大面积的天窗和风塔为室内采光与通风提供了充足的补给,创造了冬暖夏凉的人居环境,郁郁葱葱的杨树透过天窗向室内洒下斑驳的倒影,建筑与自然自成画卷。

透空的上人屋顶和楼梯间风塔

天友·零舍采用了可再生能源补给,屋面采用了传统民居双坡形式选择的非晶硅太阳能光伏瓦,不仅能为建筑提供自然转换的电能和热能,减少后期居住使用能耗,同时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波光粼粼的动态景象。阳光透过彩色薄膜光伏顶落在阳光房的墙面上,彩色的光晕将艺术氛围融入室内空间。

  阳光透过彩色薄膜光伏顶落在阳光房的墙面

将自然景观与传统院落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花园游走至书屋,氤氲的空气与阳光浸润着每一处角落,身心得到舒展。连接着展示与办公空间,将劳与逸互相通,从而实现了空间使用的最大化利用。

  中心的水院,把原民居拆下来的屋面瓦铺到了池底

  夹心保温墙体外观

生活之美于自然与艺术之中,将低碳生活方式融入生态景观的塑造。以集成水院将雨水收集转化为菜园的天然灌溉系统。零碳花园则以废弃材料改造置景,辅以植被,真正实现了从建筑到居住的绿色低碳生活模式。

零碳花园

古朴的红砖与简雅的木质结构碰撞出了老城别具一格的韵味,以艺术融入空间之景,亦是对城市与历史的回溯,将文化的能量以艺术与空间的形式向人们叙述。天友·零舍也将以独特的方式赋予这个村落温暖的守护。

项目信息:

建设单位:天友设计集团

项目类型:近零能耗乡居改造

建设规模:400平方米

建设地点:北京·大兴区

项目策划:天友设计集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服务模式:EPC全流程管理模式,天友实现从设计-施工-运营全流程、一体化服务。

建筑师:任军、郭润博、邸扬、姜楠

结构师:于学增

设备师:刘冰、韩帅、刘卫

项目管理:张宝军、陆晓涛、郝林冲、肖荣彦

摄影师:贺之涵、任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