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故城大运河郑家渡口发现民国年间码道

近日,文物部门在河北故城县郑家渡口进行运河挑水坝构造勘探时,发现一段10余米长、2米宽的民国时期码道。这段码道沿运河大堤坡面由底到顶呈斜上走势,码道路面由青砖立砖铺成,像搓板一样起到防滑作用。

河北故城大运河郑家渡口发现民国年间码道

来源:新华网    2021-08-06 18:18
来源: 新华网
2021-08-06 18: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石家庄8月4日电(记者王民)近日,文物部门在河北故城县郑家渡口进行运河挑水坝构造勘探时,发现一段10余米长、2米宽的民国时期码道。

  码道,是运河大堤上连接码头的道路。这次勘探的目的主要是探明故城县大运河郑家渡口2号挑水坝的构造,同时发现了这段码道。这段河道左岸共有6个挑水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段码道沿运河大堤坡面由底到顶呈斜上走势,码道路面由青砖立砖铺成,像搓板一样起到防滑作用。

  故城县文保所所长姜玉岭介绍,过去郑家渡口的下水货物多为煤炭和竹器,将木板搭在船和码道之间,由人力或推车将货物沿码道运向大堤顶部。当年的码道实际应有4米宽,被掩埋后暴露的只有2米宽。

  同时,文物部门基本探明了故城大运河郑家渡口2号挑水坝的构造以及挑水坝与运河河底的关系。姜玉岭说,挑水坝的作用是减缓水速,降低河流对大堤的冲击,从而保护运河主堤。2号挑水坝的最底部发现沙土层,说明挑水坝是在运河老河道河底基础上建起来的。沙土层中发现10余根柏木桩,再往上是一层三合土加一层碎石碎砖,层层叠叠筑成了挑水坝。

  据介绍,这次勘探可探明郑家渡口古码头的规模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2号挑水坝底部维修加固方案,将前人留下的运河土工遗迹更多地展现给世人。

(王民)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