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力的文艺评论破解顽固的“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是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因为选择在暗处生长,主要以蚕食的方式来逐渐挤占主流文化。不得不承认,相对于“饭圈文化”入侵主流文化时的强悍,本该守卫主流文化阵地的文艺批评,长期以来却显得力度不够甚至有些孱弱。

让有力的文艺评论破解顽固的“饭圈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08-11 18:4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1-08-11 18: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最近各大网络平台,都发布了整治“饭圈”乱象的公告,通过清理负面有害信息、处置违规账号、关闭问题群组、解散不良话题、拦截下架小程序、排查网络综艺等多种办法,对“饭圈文化”宣战。

  “饭圈文化”久积沉疴,即便在如此大的整治力度之下,仍有“饭圈”粉丝要“集资拯救哥哥”,仍有某品牌借势营销说“坏人也需要机会”,类似这样挑战公序良俗的言论,自然遭到了主流声音的强烈反对,但此怪现状的产生,表明“饭圈文化”积重难返,需要全面搞清楚其状况,才能让至今还沉迷病态追星的粉丝找回理性。

  “饭圈”的形成,以及这一畸形文化的影响深远,是一次集体的、庞大的、复杂的“工程”。在诸多声音的剖析之下,人们大概已经了解到,这是资本通过塑造一种娱乐形态,并以此为外衣,构建一套隐秘又稳固的商业模式,并且随时修改完善,使之成为日进斗金的牟利工具。

  “饭圈文化”不断扩张,主要原因是操盘者对舆论利器无比地得心应手的使用。可以这样认为:舆论先行,是娱乐资本打开诸多通道的“钥匙”,尤其体现在产品(节目+流量明星)方面,娱乐资本在舆论营造上拥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方法——编造某种时髦的概念,捆绑某个当下的流行,牵强地凑近社会主流价值,以赢家通吃的姿态,完成一种娱乐理念的输出甚至侵略,最终目的是占领粉丝的情感与大脑,把粉丝变成任其宰割的“韭菜”,毫无娱乐底线和精神。

  “饭圈文化”是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因为选择在暗处生长,主要以蚕食的方式来逐渐挤占主流文化。背后的运营者深知这一文化形态,永远无法取代主流文化的位置,因此人们经常会看到,“饭圈文化”会与主流文化处于一种“共舞”状态,有时候“饭圈文化”还会以“取悦”的姿态来获取主流文化的容忍,来换取收割“韭菜”的某种合理性……正是因为运营者深谙这种把浑水与清水搅拌在一起的技巧,才使得“饭圈文化”一直附着于社会肌体,成为难以去除的组成部分。

  “饭圈文化”通过责任分解,最终由粉丝承担“罪与罚”,所以这些年每当重拳举起,却发现多数时候都打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年轻粉丝身上,偶尔会具体到某个公司、某一平台,但这些公司和平台都会通过道歉、停播等方式及时止损,最终事情通常都会不了了之。

  抑制“饭圈文化”,除了相关必要的整治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以舆论对舆论,让具有穿透力的观点与思想,像剥洋葱一般剥开层层包裹,让公众看到事实真相。

  不得不承认,相对于“饭圈文化”入侵主流文化时的强悍,本该守卫主流文化阵地的文艺批评,长期以来却显得力度不够甚至有些孱弱。让文艺评论重新变得有力起来,或能加快“饭圈文化”逐渐散去,让青少年对娱乐、对明星重新拥有更加健康、理性、积极的态度和观点。(韩浩月)

(韩浩月)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