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唯流量”歪风 还“清朗”网络空间

■“唯流量”让娱乐产业正常的评价体系崩塌,优胜劣汰的机制失去效力。一些无演技、无质感的烂剧,凭借虚假流量制造出虚假繁荣;一些真正有质感的作品、有实力的低调演员却因此湮没无闻。

刹住“唯流量”歪风 还“清朗”网络空间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21-09-02 16: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唯流量”让娱乐产业正常的评价体系崩塌,优胜劣汰的机制失去效力。一些无演技、无质感的烂剧,凭借虚假流量制造出虚假繁荣;一些真正有质感的作品、有实力的低调演员却因此湮没无闻

  ■不少流量明星的业务根基与艺德根基没打好,就占据行业的顶端位置,他们错误地将自己所拥有的话语权当作一种发号施令的“权力”,以为有流量傍身就可以有恃无恐、为所欲为

  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取得一系列成果。作为饭圈的主要舆论阵地,新浪微博相继下线“明星势力榜”和超话积分制,封禁大批涉及互撕谩骂、恶意营销的账号。例如,赵丽颖粉丝在其新剧未有官方明确消息的情况下拉踩引战、宣扬抵制,工作室官方微博等被禁言。此外,多款用户数量较高的追星应用被下架,部分未下架应用开始采取禁止未成年人消费等措施……专项行动有时效,但“清朗”饭圈的努力不会止步。

  无论长期以来饭圈引发的种种乱象,诸如网络暴力、对立互撕、数据造假,还是不久前吴亦凡、张哲瀚等流量明星引发全网愤慨的失德行为,皆与“唯流量”之风有重要干系。消除娱乐圈的诸多乱象,让娱乐工业回归“清朗”,就必须从根本上刹住“唯流量”歪风。

  之所以“唯流量”,是因为这些年来,流量渐成娱乐工业的通用货币。其一,流量可以打造顶流明星。国内的流量时代开启于2014年,以吴亦凡为代表的偶像从韩国来到中国发展。彼时的吴亦凡既无作品也无过人才艺,却凭借粉丝给他制造的流量,成功赢得注意力。一个一举一动都能登上热搜的顶流明星,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其二,顶流明星的巨大流量,可以充分带动他们出演的影视剧的播放量和关注度。在流量明星的加持下,剧集的网络播放量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热搜不间断,招商过程顺风顺水。于是,流量明星喜遭哄抢,天价片酬纳入囊中。然而,这对影视生产机制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天价片酬占据制作成本的大头,挤压了其他环节的投入,无论导演、编剧还是其他实力派演员,都“沦为”给流量明星打工。“流量明星+IP”一度成为烂剧代名词,影视生态不断恶化。

  人人对流量趋之若鹜,人人唯流量是从,自然就有人通过流量造假。虚假的粉丝数量、虚假的热搜、虚假的播放量、虚假的收视率、虚假的讨论热度,一度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比如有剧集播放量超过400亿次,平均每个中国人要点击近30次,完全跌破了常识。“唯流量”是饭圈诸多乱象的源头。粉丝所争抢的各种数据、排名、番位都是流量的变体,粉丝信奉的是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为了维护偶像的流量,粉丝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为了让排名好看,可以花钱打投,甚至“倒奶打投”;为了消灭不同意见,就人身攻击、网络暴力……饭圈失控互撕的风气愈演愈烈,充满戾气。

  “唯流量”让娱乐产业正常的评价体系崩塌,优胜劣汰的机制失去效力。一些无演技、无质感的烂剧,凭借虚假流量制造出虚假繁荣;一些真正有质感的作品、有实力的低调演员却因此湮没无闻。

  “唯流量”催生大量业务能力不过关的艺人。哪怕有些流量明星演技生涩、抠图演出、使用“数字台词”,还是会得到成千上万粉丝的拥护和夸赞,还是会得到平台和制作方的力捧,流量明星很难建立起对本职工作的信念感。

  “唯流量”甚至会滋生失德艺人。不少流量明星的业务根基与艺德根基没打好,就占据行业的顶端位置,他们错误地将自己所拥有的话语权当作一种发号施令的“权力”,以为有流量傍身就可以有恃无恐、为所欲为。

  这次“清朗·‘饭圈’乱象整治”动真格,失德艺人被全网封杀,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好评,也足以看出天下苦“流量”久矣。我们要巩固现有成果,多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刹住“唯流量”这股歪风。

  无论是视频网站平台还是制作方,都要切实履行起社会责任,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此前“唯流量”的浪潮中,一些平台和制作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是合谋者也是受益方。“唯流量”看似能赚快钱,但它潜藏着更大的风险,近日赵薇、吴亦凡、郑爽等演员作品的全网下架就是深刻的教训。平台和制作方是时候从“唯流量”的迷思中走出来了,业务能力与艺德应该成为选人的首要标准。流量不是通用货币,刹住“唯流量”歪风,是对演艺圈乱象的釜底抽薪。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也应从“追星大本营”回归理性的公共空间。粉丝的狂热固然能够给平台带来流量,但毋庸讳言,这种有毒的流量已将一些公共空间搅得乌烟瘴气,继而影响了社会风气。社交网络平台要有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勇气,净化平台空间。“唯流量”的撕扯空间被挤压,乱象就掀不起风浪。

  粉丝也需要一次彻底的“觉醒”。粉丝务必知道,追星追求的是美好,如果偶像既无才也无德,何以称得上美好?如果因为追星而变得狭隘、盲目、暴戾,已与美好背道而驰。并且,粉丝行为偶像买单,想要守护偶像美好的形象,就要先守护自己的形象,谨言慎行。推崇艺德,流量靠边,粉丝才可能经由追星抵达美好。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坚守评论阵地,“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而要“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应、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激浊扬清,把好作品带给观众;“剜烂苹果”,让因“唯流量”而丢弃社会责任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难以容身。

  而行业的自律更应该不断深化、不断提高。诚如央视新闻评论指出的,“演艺行业更有必要进行‘从艺之道’的大讨论”,从根本上回答“什么人能当艺人”“艺人应该有哪些艺德”,提高行业门槛,提升艺人素质。要继续发挥行业抵制的强大震慑作用,让从业人员始终不忘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而不是流量为先、自恃流量、为所欲为,艺人失德的丑剧才能不再发生。

(李愚)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