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年前中国人即饮“啤酒”?专家引最新研究成果释疑

(张斌 童笑雨 董易鑫 龚书弘)记者8日获悉,研究人员通过对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上山文化的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残留物分析,发现古人酿酒的直接证据。研究人员分析得出,9000年前,中国南方的先民已开始酿造一种麴(曲)酒,其主要原料是稻米、薏苡及其他块茎植物等附加植物原料。

9000年前中国人即饮“啤酒”?专家引最新研究成果释疑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09-08 12:3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1-09-08 12: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000年前中国人即饮“啤酒”?专家引最新研究成果释疑

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器。蒋乐平 供图

中新网义乌9月8日电 (张斌 童笑雨 董易鑫 龚书弘)记者8日获悉,研究人员通过对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上山文化的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残留物分析,发现古人酿酒的直接证据。

研究人员分析得出,9000年前,中国南方的先民已开始酿造一种麴(曲)酒,其主要原料是稻米、薏苡及其他块茎植物等附加植物原料。当时,古人已有意识地选择和培养有益的发酵菌群,把发霉的谷物和植物茎叶混合制麴,使得糖化和发酵同时进行,并在进一步贮存后酿造麯酒。

  桥头遗址俯瞰。 蒋乐平 供图

上述研究结论发表于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题为《中国南方九千年前台地上饮酒的早期证据》(“Early evidence for beer drinking in a 9000-year-old platform mound in southern China”)。该研究的作者是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助理教授王佳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和孙瀚龙博士。

作为作者之一,同时也担任上山遗址考古队队长的蒋乐平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解释说,研究题目虽以“beer”表述研究发现古人所酿的酒,但不能简单理解为现代的“啤酒”。

“‘beer’在现代中文的释义一般为‘啤酒’。就此次研究成果来说,出土陶器中残留物与谷物发酵残留物一致,应该理解为‘谷物酒’,也就是将原料中的淀粉糖化并且发酵的酒。”蒋乐平说。

据介绍,上山文化时期,水稻还处于驯化早期阶段,其收割和加工可能需要较高劳动力成本。因此,桥头遗址的酒可能是一种“特殊”或“奢侈”,且具有社会价值的食物。此外,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器是在一个非居住区的墓葬附近发现的。研究团队得出结论称,这些装酒的陶罐,可能是在埋葬死者的仪式中使用。

义乌桥头遗址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桥头村。遗址发现于2012年,曾入围201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桥头遗址的两座上山文化中晚期墓葬,系浙江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墓葬。目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的发掘尚未结束。(完)

(张斌 童笑雨 董易鑫 龚书弘)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