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亟须整治

泛知识类短视频满足了人们快速、直观进行知识学习的新需求,其中社科人文、情感、美食和科学科普等内容备受青睐。广开言路,鼓励网民举报“伪科学”视频,积极听取网民就泛知识类内容市场治理的建议,引导社会力量共治共管。

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亟须整治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21-10-12 17:4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21-10-12 17: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这些育儿方式,让孩子少长10厘米”“我们每天吃的肉蛋奶,关乎巴西热带雨林存亡”“这几个手势在关键时刻能救命”……近来,泛知识类短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但是,有些内容看似科普实则缺乏科学性。有人认为这是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的视频化呈现,也有媒体呼吁不能放任泛知识类内容跑偏。

  泛知识类短视频满足了人们快速、直观进行知识学习的新需求,其中社科人文、情感、美食和科学科普等内容备受青睐。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让众多优秀内容创作者脱颖而出,也吸引一些缺乏必要资质的所谓创作者“浑水摸鱼”。他们打着“科普”旗号,视频中采用夸张的标题、刺激的音乐和“言之凿凿”的解说吸引眼球,实际上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有些“科普”内容甚至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诱发网民恐慌情绪。网络谣言视频化,因其可视化而更具迷惑性,是网络中新出现的一股浊流。整治泛知识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乱象,是维护网络环境风清气正、助力网民享受高质量内容的应有之义。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伪科学”视频误导受众混淆视听,应强化监管。职能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关注用户基数大的内容平台,审核平台在首页头条、App弹窗等流量集中位置是否存在“伪科学”视频,要求平台及时清理不当内容。若平台纵容“伪科学”视频传播、清理违规信息责任落实不到位,应及时对其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伪科学”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监管力量可能无法面面俱到,不妨邀请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对真假难辨的内容进行准确定性。广开言路,鼓励网民举报“伪科学”视频,积极听取网民就泛知识类内容市场治理的建议,引导社会力量共治共管。

  B站负责人曾指出:“泛知识类内容占B站全平台视频总播放量的45%。过去1年,有1.13亿用户在B站学习,这个数字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3倍多。”得泛知识内容者得天下,成为不少平台的共识。以重噱头轻实质为特征的“伪科学”视频可为平台带来一定流量,但绝非长久之道。一旦平台主推的内容多次被证实是“伪科学”,将加深公众对其负面印象,造成用户大量流失,最终失去竞争力。平台应持续改进算法机制,向用户呈现高质量内容,为优秀创作者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完善账号认证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禁止不具备资质的创作者擅自发布专业知识内容。加大审核力度,自觉过滤“伪科学”内容,对存有争议的信息明确标记,提醒用户谨慎判断,防范不良信息传播。

  “伪科学”视频的存在,固然有监管不严、平台盲目追求变现等原因,但也应认识到,当前一些领域缺乏专业解读,给“李鬼”们留下可乘之机。实现泛知识类内容市场良币驱逐劣币,应积极吸引专业人士参与,增强内容“含金量”。例如,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入驻B站向年轻人普及海洋科学,复旦大学教授沈逸在线解读中美关系让扑朔迷离的国际问题“拨云见日”,这些案例表明,专业人才填补空白,不仅能大大提高内容可看性,有效满足用户求知欲,也使投机取巧者失去生存空间。应鼓励内容创作者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机构深度融合,发掘具有潜质的专业人才,打造素质过硬的内容创作梯队。更多专业力量加入,将推动全行业内容创作水平提升,助力优质内容引领正确价值导向。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