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不散场 一起向未来】加拿大籍校友刘念祖:常忆母校恩,胸怀家国情

这次重返北京,让他串联起一幕幕跨越时空的回望,故事的背后,是他与奥运会、与北大、与中国始终“念祖思源”的深沉情缘。刘念祖一直希望能够现场观看奥运会曲棍球比赛,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观看了振奋人心的加拿大对美国女子曲棍球比赛。

【冬奥不散场 一起向未来】加拿大籍校友刘念祖:常忆母校恩,胸怀家国情

来源:留学北大    2022-03-15 10:19
来源: 留学北大
2022-03-15 10: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圆满落幕。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作为开幕式演员、赛事活动志愿者、观赛者们的心声已经深深感染和传递给大家。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一位留学生校友的冬奥故事。

刘念祖(Richard N. Liu),加拿大籍,是北京大学1997级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曾任“2008年北京夏季残奥会特使”。今年,他作为加拿大奥运代表团的重要成员,参与冬奥会代表团的服务保障工作。这次重返北京,让他串联起一幕幕跨越时空的回望,故事的背后,是他与奥运会、与北大、与中国始终“念祖思源”的深沉情缘。

再赴冬奥之约

在北京的萧瑟寒风中,刘念祖眼神坚定,在场馆外与学生记者连线。他激昂地说道,“我身后是崭新的奥运村场馆,希望您也能看到这片景色。”如此一颗赤子之心令人动容。视频中北京蓝与奥运红交相辉映,风景如画。

  刘念祖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运村场馆前与学生记者连线

刘念祖曾于1988年至1989年、1993年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学习进修,1997年起进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工作近二十余年,工作足迹遍布外交、公共关系,教育等领域。刘念祖曾任“2008年北京夏季残奥会特使”,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担任加拿大代表团行政官员。奥运会特使通常是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奉献自己的时间、才华和资源,推动进行有关体育、健康、青年和教育等方面议题的交流。担任2008年夏季残奥会特使期间,刘念祖每天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各场馆之间,为加拿大残疾运动员提供服务,也曾受邀向加拿大代表团成员介绍中国文化与习俗,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在中国的参赛环境。时隔14年,刘念祖再次回到北京奥运会的舞台,他倍感激动。根据冬奥会疫情防控的“闭环”规定,他无法到母校故地重游,见见老朋友,但他表示,能够在乘车前往不同场馆的途中看到母校,已是心满意足。每当经过北大时,他会兴奋地指向窗外,向周围人介绍:“这是北大,是我学习过的地方。”

  2008年,刘念祖在残奥会水立方场馆参与服务保障工作(左一)

  2022年冬奥会期间,刘念祖乘车参与奥运保障工作时短暂途径母校

刘念祖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加拿大代表团负责团队后勤联络与保障工作,是加拿大团队中为数不多的精通中文的人。工作强度很大,每天6点不到便起床,开启忙碌的一天。刘念祖一直希望能够现场观看奥运会曲棍球比赛,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观看了振奋人心的加拿大对美国女子曲棍球比赛。“我做梦也想不到可以实现这个愿望!”

冬奥会开幕式上令刘念祖印象最深刻的是群众们一起表演的《一起向未来》——五彩缤纷的颜色光彩耀眼,可爱的冰墩墩憨态可掬,鸟巢体育馆洋溢着酣畅欢乐、其乐融融的氛围。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汇聚一堂,心手相连,在寒冷的冬日相拥,用和平的橄榄枝点缀冰雪。冰墩墩是此次冬奥会的“顶流”,备受人们喜爱,刘念祖也不例外,收集了许多冰墩墩印章和玩偶。当被问到这次开幕式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区别时,刘念祖调皮一笑,“当然是,2008年天气很热,大家很热情;这次天气真的很冷,但是大家依旧很热情”!

  刘念祖分享冬奥会场馆美食

  刘念祖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合影留念

  刘念祖(右一)与加拿大队员在北京冬奥村的合影

回忆勺园时光

冬奥会奥运村中多种语言交织,多样文化交融,把刘念祖带回了当年在北大勺园的留学时光。“我好像又回到了令我魂牵梦萦的北大。

刘念祖来北大求学源于家庭影响。刘念祖的伯祖父刘师舜是中国首任驻加拿大大使,为两国友好关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的父亲刘敦仁是一位教育家、作家和企业家,始终致力于中加两国间的双边民间外交工作。1980年,他积极促成中加缔结第一对友好城市。刘敦仁曾在80年代初率领美国留学生团体拜访北大,认识了北大的一些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例如黄道林老师和慕淑芬老师。1988年,刘念祖从加拿大高中毕业,在父母的建议下来到北大进修汉语。他对那时简朴的生活记忆犹新——男女同学几乎是清一色的白衬衫和蓝裤子,女孩子多半扎马尾或别发卡。他仍旧记得第一天来北大时的激动与新奇,在那样简朴纯粹的环境中,刘念祖度过了一段饱满充实的留学时光。

  1988年,刘念祖和同学们在勺园宿舍

  1995年,刘念祖在勺园前院和同学们庆祝马来西亚同学生日

在北大他得到了恩师们的谆谆教诲,结交了终生挚友。他十分怀念“勺园时光”,师长、挚友或是校园一角仍历历在目。那时,他和朋友们品尝美食,相约爬香山,欣赏红叶美景;享受一个人行走在未名湖边,在时光与湖水静静流淌中沉淀思考。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刘念祖参加了北京电视台校庆演出,和同学一起演唱了心心念念的《勺园》。毕业后,他不舍离开中国,留在北京工作。

2010年,是新中国开展来华留学教育60周年。刘念祖应邀在《燕园流云》上发表《忆勺园》,表达他对母校深深的眷念和感情。北大对刘念祖而言是一座港湾,她仿若一个有活力的池塘,涤荡着不同的内涵;她也开拓了刘念祖的视野,让他在北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了多元包容的心态。在北京二十余年的工作中,他开放胸怀,不断探索,从参与外交工作到公共关系运营,从教育实践到志愿活动组织,他都有所涉猎,真正成长为一名胸怀家国,奉献光热的北大人。

  1995年,刘念祖与留学生同学在北京电视台录制节目后合影

  1988年,刘念祖在北大的生活照片

“念祖”思源

刘念祖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市,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长大。他的中文名“念祖”由父亲所取,有“纪念、怀念祖先”之意,寄托了父辈对祖先和故土的感情,许多中国朋友也非常喜欢他的名字。刘念祖来到中国学习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在北京的生活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多年前,刘念祖和一位美国朋友在北京乘坐出租车,两人中文和英文都很好,交谈时灵活切换普通话和英语。出租车司机对刘念祖说:“你的英语非常好!” 刘念祖笑道,“那是因为我每天都在练习。”司机接着对刘念祖的朋友说:“你的中文很好!”朋友也回答:“那是因为我每天都在练习”。刘念祖和他的朋友忍俊不禁,“司机不知道他正在和一个学过普通话的加拿大人交谈,司机的话对我来说是一种赞美,肯定了我的中国传统。刘念祖回忆道。

传承家愿,刘念祖在促进中加文化沟通交流与两国民心相通方面不断努力。1994年,刘念祖在加拿大大使馆公共事务部门工作时,参与协调由时任加拿大总理让·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派出的首个贸易代表团访华的媒体关系工作。1998年,刘念祖担任加拿大大使馆活动和后勤团队助理,协助总理团访华。2003年,刘念祖一手创建“加拿大人在北京”组织,并创立加拿大中国校友网络(CAN),将16000多名在中国就读于加拿大高等教育机构的校友联系起来。刘念祖这颗促进中加关系发展的初心,也促使他两次走上北京奥运会的工作岗位。此次冬奥会,他很荣幸成为加拿大代表团的一员回到北京,为代表国际友好和平的体育盛会贡献力量。刘念祖希望待疫情有所好转后,他能延续伯祖父与父亲的事业,为中加两国国际交往与人文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与他的祖父辈相比,刘念祖有着不同的时代境遇;但相同的是,他们对文化根源的叩问与回答高度一致,都怀着“慎远追思”的深沉情感,怀着将小我融入大我,胸怀家国情怀的庄严信念,不遗余力地促进中加友谊。

  1999年,刘念祖与加拿大驻华使馆的朋友在未名湖畔留影

刘念祖除了关注中加关系,积极参与两国外交事务外,在公益事业上也投入颇多。他是加拿大圣约翰救伤机构本拿比支队地区荣誉会长,积极关注青少年急救知识学习和“作为一名世界公民”的意识培养,多次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作为在中国发展志愿者项目的领导者,刘念祖是北京泰瑞·福克斯跑步活动的核心人物,推动支持中国癌症研究;他还组织加拿大社区支持智障人士运动十余年,包括赞助加拿大队参加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他热爱奉献,享受帮助他人时获得的幸福感。刘念祖说道:“正是中国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奥运会才得以成功举办。我们所有人是一个团队,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如今,刘念祖一家虽移民加拿大多年,但仍坚持过春节的传统。今年,刘念祖在奥运村度过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春节。他将满腔热情投入冬奥志愿服务工作,将赤诚的热爱倾注于中加友谊事业,为中国与加拿大的交流搭建起一座桥梁,传递“一起向未来”的美好祝福。出生于外交世家的刘念祖,正如其名字所示,饮水思源,以实际行动接续传承祖父辈的使命与信仰。

2022年是北京大学开展来华留学教育70周年。刘念祖期待并关注母校的纪念活动,带他重温母校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光辉历史。作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与一员,他在这个重要时刻为母校送上诚挚祝福:“我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回到母校,祝福母校的每一位老师与同学达成内心所愿,祝福母校百尺竿头,与时俱进,欣欣向荣!”

来源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

记者 | 向宇婷

审校 | 琳娟、阚平

图片 | 受访者

排版|林槿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