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食类题材爆款频出,已占据影视剧、综艺、纪录片等各个领域。纵观关于美食的爆款IP,《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具体人物故事展现中国各地美食生态,探讨中国人与美食之间的内在关系;《风味人间》化身“舌尖上的世界”,在全球视野里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人生一串》《深夜食堂》通过地道的人间烟火气和娓娓道来的食短情长来抚平成年人的伤痛;《拜托了冰箱》则通过揭秘明星冰箱,以轻松娱乐的方式畅聊美食生活。
美食题材之所以受到大众青睐,一方面,民以食为天,这世间没有什么比好好吃饭更重要的事,也没有什么比美食更能给予普通人更强烈更直接的味蕾冲击。另一方面,美食与人相互依存。再多的烦闷与苦恼,都能在一餐一饭中得到治愈;探索一道美食的精髓,也是探索当地的文化故事和风土人情。过去的一系列美食片,让我们看到,酸甜苦辣的味道背后,是悲欢离合的人间。而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尚食》,则让我们了解到,食物里的微观世界,亦可以承载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弥足珍贵的敬畏之心。
当美食纪录片回到古代
100多道点心,近300道炒菜,100多道主食……当超过1000道菜品出现在同一部电视剧中,《尚食》仿佛一部回到古代的美食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琳琅满目的饕餮之餐。不管是极具观赏性与地域特色的两做大虾、醋溜素黄鱼等,还是元代画家倪云林自创菜品鲫鱼肚儿羹、唐代画家王维《辋川图》菜品重现等,《尚食》向观众展现的不仅是一份鲜活瑰丽的美食图谱,更是栩栩如生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
作为一部以食物为“主角”的电视剧,《尚食》采用纪录片式拍摄手法,通过对食物具体而微的视觉特写呈现,让观众窥看到菜品的每一种食材和制作方法,在味觉与嗅觉无法触达的情况下,用视觉和听觉刺激观众的味蕾,让人对屏幕中的食物垂涎欲滴。
比如醋溜素黄鱼,对于爱吃肉食之人来说,可能没有十足的吸引力。可是当你看到,将精心挑选的素食原料搨成泥以腐衣包之,将盐巴香料充分搅拌进去,并旺火烧熟,让它充分接受时间与温度的洗礼。再将豆腐、笋、冬菇切丝,与之一起下锅煸炒,起锅后等冷却,充作“鱼肉”。最后将大冬菇切成一端相连的丝状,作“鱼鳃”,以豆腐干片制作“鱼尾”。如此精妙心思制成的“鱼身”,配合煸炒的滋滋响声,仿佛比真正的鱼还要鲜香。
再比如两做大虾,用油皮做虾头,鸡蛋皮做虾身,胡萝卜丝做虾尾,虾身花纹则由切成细丝的蛋皮和黑白芝麻仁绘制,分别浸染料汁后放入沸腾的油锅,翻滚过后精心摆盘成虾之形。不仅鲜艳明丽的色彩让人望眼欲穿,酥脆的口感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当你饥饿难耐的时候,一份“内外兼修”的包儿饭,或许是满足果腹与美味需求的不二选择。如果你爱吃素,可以加入韭菜末炒鸡蛋等清淡可口的小菜;如果喜欢吃肉,可以加入酱肘子等。将其荤素搭配,倒入已经煮熟的米饭中,并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风味拌酱,充分搅拌均匀,让不同的味道融合碰撞出独特的味道,最后包入菜叶之中。如此既能解馋,又能饱腹,双手捧着咬而食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而不止于美食本身,其背后蕴藏的深意和历史人文故事更是值得考究。一壶精心准备的西湖莲子酒,不单单是清心安神,更多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让皇帝心生怜子之情。同样地,一道用柿饼、核桃仁等精心制作的淡黄色圆形带馅点心大救驾,也让皇帝感念起儿子过去的军功。
我们品眼前的美食,听背后的故事,从而得到某种形而上的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和历史典故收获。
追求制膳之道,方有文艺之精进,礼仪之传承
人之始也,果腹而已。后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说。正因追求制膳之道,方有农牧、渔猎、炊具、食器、医道,甚至文艺之精进。《尚食》不仅是一部可以满足观众口腹之欲的美食巨作,更是一部从食物洞见历史文化和传统礼仪的见微知著之作。
剧中的每一道菜肴,不仅饱含了庖厨的心意和人生经验,更蕴藏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一碗用白菜帮、菠菜叶、馊豆腐和剩锅巴碎米粒儿做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不仅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年少时受恩人相助的典故,更是反映了自古以来老百姓的乐观,以及铭记祖先创业艰辛的传统美德。
一道元代画家倪云林自创的鲫鱼肚儿羹,只取鱼腹上的两片肉,使之相连如蝴蝶状,再以葱、花椒、盐、酒腌制,使之格外鲜嫩,独具风味,体现了古人对完美的极致追求。
剧中还有一处姚子衿(吴谨言饰)和苏月华(王楚然饰)的精彩比拼。苏月华挑战制作《辋川图》,通过不同食物雕刻出亭台楼阁、茂林修竹、山川溪流等,以此重现历史画作的壮阔。据悉,为了完成这幅“辋川图”,主创团队聘请雕刻师傅,花费整整7天的时间,才得以让观众最终一饱眼福。
而面对苏月华的来势汹汹,姚子衿选择从“食用性”入手,制作出24种不同馅料、不同形状的馄饨,象征一年的24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馄饨”。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尚食》不仅通过食物凸显老百姓的生计根本,也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重新书写了“中国符号”。
众所周知,中国不仅是文化大国,更是礼仪之邦。《礼记》中有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作为崇尚礼仪的国家,在饮食上必然也有礼有矩。在该剧的开篇,便是庄严隆重的皇家犒军宴,群臣用膳有着明确的规制:有公无过者,坐前列,食上肴;功过相等而先入关者,坐次列,食中肴;功过俱无,坐下列,食下肴;无功有过者,旁立。彰显出论功行赏的公平原则。
此外,除夕宴上内盛“柿饼、荔枝、桂圆、栗子、熟枣”的百事大吉盒儿,寓意新年伊始,彰显着喜庆的节日气氛;中秋的蟹宴、岁末的腊八粥等,沿袭着传统的文化习俗;而在皇帝驾崩的那段日子,饭桌上多出现小葱豆腐,麻油青菜,葱油萝卜等素食,不仅显示出对逝者的尊重,也在细节处体现出剧组的用心程度。
真正的饮馔之道
不同于宫廷剧热衷的后宫选妃,《尚食》中的入宫选拔过程则聚焦于美食。“何为饮馔之道”的考题,差点让剧中的三位主要人物都铩羽而归。到底是“化庸常为神奇,烹之亘古未见的盛宴”,还是“用最廉价的食材,烹制出足以饱腹的美味”?
所谓果腹之需,口腹之欲,养生之道,是吃的三重境界。对美食的需求可能会随着物质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提升,但始终不变的是料理人的心意,面对天下食材,面对用膳之人,要有起码的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可以是善于观察的细心。皇帝得胜归来,一路风尘仆仆、饥肠辘辘,可是尚食局准备的吃食他却一口不用。正当众人不解之时,是姚子衿根据出征食单注意到了皇帝近来饮食清淡,猜测可能患有牙疾或肠胃不调,立刻准备健脾开胃有利于消化的食物,才让皇帝开口饮食,免了一场雷霆之怒。
敬畏之心,可以是与众不同的倾心。朱瞻基(许凯饰)在草舍读书,姚子衿夜半时分送来醉枣,墨香伴着酒香,不仅味道让人沁人心脾,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佳话。言语有时候能够刻意掩饰,但料理人的心意却是隐藏不住的。世界上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以爱为名,会让食物多一份关切与珍惜的味道,也让两个人慢慢走向浪漫的爱情。
敬畏之心,还可以是嘘寒问暖的关心。待一切尘埃落定后,汉王最后回忆起母亲亲手做出来的扁食,感叹那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让人怀念的味道。这种记忆中的味道,是连接亲情的纽带,可以让那些漂泊在外、为了生活奔波的人们,瞬间得到治愈的力量,从而更加有勇气地去面对生活。
由此可见,真正的饮馔之道,不在于食材是否名贵、外表是否华丽、味道是否奇香,而在于是否真正予人所需,在于本味、本心。
结语:
能够展现出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乃至其色香味,相对容易。但要道清食物和人、以及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甚至挖掘出背后蕴藏的历史典故、中华文化和传统礼仪,并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出来,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
过往的美食题材作品,大多探讨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食是表象,人是内里,最终都还是要落到“人”身上。而《尚食》在此基础上延伸,除了表达食物与人的本质关系外,也让观众对中华上下五千年饮食文化、乃至食物之外的传统礼仪予以了解,从而对饮馔之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尚食》区别于其他美食题材作品之处,也是它难能可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