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文物医生”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博物馆里的“文物医生”

来源: 新华网
2022-05-19 15: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18日,“文物医生”全锐对唐代纸质文物《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册》进行酸化程度测试。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全锐对唐代纸质文物《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册》进行酸化程度测试。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全锐对金属文物进行脱盐处理。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全锐对金属文物进行脱盐处理。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腾昭玉在检查文物“唐海兽葡萄镜”。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腾昭玉在测量文物“唐海兽葡萄镜”。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腾昭玉在测量文物“唐海兽葡萄镜”。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腾昭玉在测量文物“唐海兽葡萄镜”。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腾昭玉手捧文物“唐海兽葡萄镜”走出库房。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孔德一在整理复制的元代纸质文物《新编方舆胜览》。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孔德一在整理复制的元代纸质文物《新编方舆胜览》。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