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给后人听

来源标题:穿越2500多年、蜿蜒近3200公里,它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  流淌2000多年的大运河,在今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除了引人瞩目的北京段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城市,杭州近些年围绕运河建立了众多文化休闲设施,包括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大剧院、大运河亚运公园等。

大运河: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给后人听

来源:工人日报    2022-08-07 08:49
来源: 工人日报
2022-08-07 08: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来源标题:穿越2500多年、蜿蜒近3200公里,它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

流淌2000多年的大运河,在今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日前,记者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现场了解到,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博物馆主体结构已于早前封顶。形似风帆的主楼屋面、宛若木舟的共享大厅,与不远处静静流淌的古运河交相辉映,似乎一艘满载历史文化知识的“运河之舟”即将扬帆起航。

与此同时,首都博物馆向全球征集与大运河历史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等相关文物展品。“征集帖”还提示,预计明年年底,首博东馆,即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精彩亮相。

“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汗水创造的产物,要进一步发掘、保护、传承、弘扬好大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故事,仍需要各地加强大运河考古工作,充分发掘各地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漕运大动脉到运河文化带

作为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2013年5月,大运河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的状态和主要功能不同。”贺云翱说,在农业文明时期,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为两岸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其中又以漕粮运输为主,服务于国家政治。随着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兴起,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减弱,一些河段甚至被废弃。近些年,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包括运输价值重新被人们认知和重视。

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北京市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千百年来流淌的运河水汇聚于此,凝结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近些年,为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副中心在运河沿岸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三大建筑,此外还对“三庙一塔”,即燃灯佛舍利塔、文庙、紫清宫、佑胜教寺等文物建筑群进行重点修缮,形成一个个闪亮的大运河文化地标。

去年6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迎来旅游通航;今年6月,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实现通航,来往客船在宽阔澄澈的水面往来交织,古老运河洋溢着新的生机。依河而建的大运河森林公园也已经成为市民踏青赏花、游玩避暑胜地。

“看着宽阔碧绿的水面,想象古代这里‘帆樯林立,轴舻蔽水’的盛况,内心很受震撼,也为古代人们的伟大智慧和辛勤劳动深深折服。”在北京通州大运河2号码头一位正在登船浏览的游客说。

闪亮珍珠串连出璀璨文化带

大运河沿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等八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35个城市。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告诉记者,目前,大运河沿岸各省市均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除了引人瞩目的北京段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城市,杭州近些年围绕运河建立了众多文化休闲设施,包括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大剧院、大运河亚运公园等。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无锡清名桥、苏州盘门、常州青果巷、镇江京口闸、淮安河下古镇、徐州窑湾等,正在成为年轻人网红打卡地及学生研学地。”贺云翱告诉记者,河南、安徽、山东等大运河沿线省份的运河文化发掘、保护和文旅工作也正如火如荼进行。

“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既在空间上绵延,也在时间上流淌。穿越2500多年、蜿蜒近3200公里,串连起运河沿岸的一座座城市,大运河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贺云翱说,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正如画卷一样徐徐展开,运河沿岸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名村、文物、非遗、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水利遗产、交通遗产、地名遗产、文化景观、建筑遗产、名人遗产、文学遗产、老字号、红色遗产、自然遗产,等等,以及重要考古发现,宛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被大运河干流和支流串连成一条条璀璨的文化风景线。

挖掘地方特色展现运河魅力

大运河作为一条横贯南北的人工运河,在历史上对推动南北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与世界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同地方的运河,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人文风貌、河道建设等条件不同,因此在现代背景下保护开发运河文化遗产,应该充分重视挖掘地方特色,展示运河文化独特魅力,避免雷同化和重复建设。”贺云翱强调。

陈喜波印象深刻的是,为保护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北京通惠河上建于明代的大型石拱桥——八里桥于2019年实现“退役”。

“这座桥有着近600年的历史,连接北京和通州之间的京通大道经过于此,它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为了保护这座桥,北京市专门在其西侧修建了一个新桥。”陈喜波说,在对大运河的保护开发中,各地都做了很多重点文物腾退、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8月1日,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以大运河污水治理和古建筑保护为叙事线索,讲述推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故事,对观众了解大运河保护和开发利用历程提供了形象化的影视资料。此外,关于大运河的文学和文艺创作也越来越多。

贺云翱表示,通过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体育健身运动等方式,让大运河文化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出去,是让大运河在新时代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流淌2000多年的大运河,在今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日前,记者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现场了解到,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博物馆主体结构已于早前封顶。形似风帆的主楼屋面、宛若木舟的共享大厅,与不远处静静流淌的古运河交相辉映,似乎一艘满载历史文化知识的“运河之舟”即将扬帆起航。

与此同时,首都博物馆向全球征集与大运河历史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等相关文物展品。“征集帖”还提示,预计明年年底,首博东馆,即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精彩亮相。

“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汗水创造的产物,要进一步发掘、保护、传承、弘扬好大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故事,仍需要各地加强大运河考古工作,充分发掘各地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漕运大动脉到运河文化带

作为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2013年5月,大运河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的状态和主要功能不同。”贺云翱说,在农业文明时期,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为两岸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其中又以漕粮运输为主,服务于国家政治。随着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兴起,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减弱,一些河段甚至被废弃。近些年,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包括运输价值重新被人们认知和重视。

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北京市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千百年来流淌的运河水汇聚于此,凝结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近些年,为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副中心在运河沿岸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三大建筑,此外还对“三庙一塔”,即燃灯佛舍利塔、文庙、紫清宫、佑胜教寺等文物建筑群进行重点修缮,形成一个个闪亮的大运河文化地标。

去年6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迎来旅游通航;今年6月,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实现通航,来往客船在宽阔澄澈的水面往来交织,古老运河洋溢着新的生机。依河而建的大运河森林公园也已经成为市民踏青赏花、游玩避暑胜地。

“看着宽阔碧绿的水面,想象古代这里‘帆樯林立,轴舻蔽水’的盛况,内心很受震撼,也为古代人们的伟大智慧和辛勤劳动深深折服。”在北京通州大运河2号码头一位正在登船浏览的游客说。

闪亮珍珠串连出璀璨文化带

大运河沿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等八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35个城市。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告诉记者,目前,大运河沿岸各省市均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除了引人瞩目的北京段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城市,杭州近些年围绕运河建立了众多文化休闲设施,包括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大剧院、大运河亚运公园等。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无锡清名桥、苏州盘门、常州青果巷、镇江京口闸、淮安河下古镇、徐州窑湾等,正在成为年轻人网红打卡地及学生研学地。”贺云翱告诉记者,河南、安徽、山东等大运河沿线省份的运河文化发掘、保护和文旅工作也正如火如荼进行。

“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既在空间上绵延,也在时间上流淌。穿越2500多年、蜿蜒近3200公里,串连起运河沿岸的一座座城市,大运河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贺云翱说,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正如画卷一样徐徐展开,运河沿岸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名村、文物、非遗、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水利遗产、交通遗产、地名遗产、文化景观、建筑遗产、名人遗产、文学遗产、老字号、红色遗产、自然遗产,等等,以及重要考古发现,宛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被大运河干流和支流串连成一条条璀璨的文化风景线。

挖掘地方特色展现运河魅力

大运河作为一条横贯南北的人工运河,在历史上对推动南北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与世界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同地方的运河,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人文风貌、河道建设等条件不同,因此在现代背景下保护开发运河文化遗产,应该充分重视挖掘地方特色,展示运河文化独特魅力,避免雷同化和重复建设。”贺云翱强调。

陈喜波印象深刻的是,为保护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北京通惠河上建于明代的大型石拱桥——八里桥于2019年实现“退役”。

“这座桥有着近600年的历史,连接北京和通州之间的京通大道经过于此,它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为了保护这座桥,北京市专门在其西侧修建了一个新桥。”陈喜波说,在对大运河的保护开发中,各地都做了很多重点文物腾退、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8月1日,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以大运河污水治理和古建筑保护为叙事线索,讲述推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故事,对观众了解大运河保护和开发利用历程提供了形象化的影视资料。此外,关于大运河的文学和文艺创作也越来越多。

贺云翱表示,通过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体育健身运动等方式,让大运河文化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出去,是让大运河在新时代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陶稳 吴凡)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