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破解假日汽车充电难

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假日出行充电难成为人们新的烦恼。随着新能源汽车长途出行需求不断增长,高速公路服务区成为充电重要场景。目前,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普遍存在平日充电桩利用率低、节假日无法满足充电需求的矛盾。,上午10点多,在山东济南郎茂山社区便民消费服务中心,裁缝冯德善手拿大剪刀,脚踩缝纫机,熟练地操作者缝纫机,轻快的“嗒嗒”声响个不停。罗小美家住成都高新区天府一街附近盛华社区,结束了一天工作后,她在小区楼下的超市买好了食材,开始准备晚餐。

多举措破解假日汽车充电难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23-10-12 10: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23-10-12 10: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假日出行充电难成为人们新的烦恼。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数据显示,中秋国庆8天假期,接入平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3895万千瓦时,创历史新高。由于电动汽车跨省份长距离出行明显增加,“抢桩”、长时间排队充电等现象在一些地区再度出现。不少车主表示,节假日高峰开电动汽车长距离出行,心里根本没底。小小的充电枪,已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问题。

电动汽车早在100多年前就已问世,但由于自身性能、配套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而便捷高效的石油产品在交通领域深度渗透,让人类的活动半径迅速扩大,贸易进一步繁荣。走得更远、更快,成为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不懈追求。“双碳”目标下,电动汽车重新迎来发展机遇期,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热情高涨。只有建成更加便捷高效的充换电体系,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补能需求,支撑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大规模推广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底,累计国内车桩比达到2.5∶1。从供给总量看,我国充电桩规模、车桩比已达世界领先水平。近2辆车就拥有1台充电桩,为何还会出现充电难?这是因为充电设施结构不合理,现有充电桩多为自充自用的私人桩,公共桩依然短缺。目前,一线城市中心城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服务半径已与加油站相当,但城市周边、城市之间的充电设施覆盖仍然不足。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具备充电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达到4289个,约占服务区总量的65%。但据统计,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约为1.8万台,仅占我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的0.8%。碰到节假日扎堆出行,自然“一桩难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长途出行需求不断增长,高速公路服务区成为充电重要场景。破解充电难,要在目前已建成充电线路的基础上,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为重点,加快补齐重点城市之间路网充电基础设施短板;拓展高速公路网充电基础设施覆盖广度,加密优化设施布局点位;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同步建设和既有充电设施改造并重,打造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中长途出行需求的城际充电网络。

破解充电难不能仅靠多建桩,还要考虑经济性。目前,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普遍存在平日充电桩利用率低、节假日无法满足充电需求的矛盾。据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统计,日常高速公路充电桩的整体利用率仅为22.5%,但节假日期间出行需求集中释放,整体利用率会大幅上升。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增加充电桩数量,发展不可持续。

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充电需求要用巧劲。今年“黄金周”期间,为增强高峰时段高速公路充电桩的承载能力,在苏州市阳澄北湖服务区内,电力部门通过安装组合式、可移动充电桩,为车主提供临时性充电服务,解决高速公路服务区“潮汐”充电问题。在不新建充电桩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时段新能源车辆分布特点,适度投放移动充电基础设施,对移动充电桩进行统调,通过让桩“动”起来,解决核心流量节点充电难题,是短期提高充电桩利用率的巧办法。

长期来看,从根本上解决车主们的里程焦虑,还要依靠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快充技术研发推广,是缩短充电时长、提高利用率的核心措施。当前,大功率快充车载电气平台、大倍率补电动力电池、充电冷却和冬季低温速热等技术基本成型,有望实现“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充电体验。现有换电技术则更加成熟,还能作为新型储能电站参与需求侧响应,获取额外收益。下一步,应加快既有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改造,新增设施尽可能采用大功率充电技术,并在具备条件的加油(气)站配建换电设施,强化路网关键节点充电服务能力。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能源安全、达成“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只有持续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方能巩固和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引领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王轶辰,王瑄 刘世军)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