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观察|“国潮”年货焕新升级!文化自信赋能新消费

新消费观察|“国潮”年货焕新升级!文化自信赋能新消费

来源:新华网    2024-02-06 09:16
来源: 新华网
2024-02-06 09: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春伊始,结合“龙年”的文化特色和节日需求,国内外品牌纷纷利用“国潮”元素打造“龙年”限定款产品,掀起新年的第一波时尚风潮。

与此同时,“2024全国网上年货节”以“国潮焕新”作为一大亮点,推出许多国货“潮品”。随着淘宝、抖音等多家电商平台的龙年年货节相继开启,今年的年货消费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95后年轻群体正在成为家庭年货采购的“主力军”之一,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国潮”年货更加受到年轻人喜爱。多品牌大力与“中国年”、“龙”元素进行新品联动,创意十足,“国潮”年货市场销量火热!

国货品牌“龙”重登场 新年国潮添红彩

国货品牌是“国潮”年货生产的主要力量之一。今年,各类品质国货更是凭借龙年“国潮”设计强势崛起,从服装到饰品种类齐全,用红色点缀潮流年味,同时寄予新年美好的祝福。

中国人向来有“新年换新衣”的传统。羽绒服装品牌波司登以“潜渊”和“升云”为设计理念推出龙年联名系列羽绒服,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将中国红与中华“龙”图腾融入羽绒服中,借此传递“龙腾九霄,未来可期”的美好祝愿。

黄金饰品也紧跟春节“国潮”节奏。周大福的龙年生肖系列福气满满,合不“龙”嘴黄金戒指采用“开口龙嘴”的巧妙设计,寓意每天幸福乐开怀。

除此之外,故宫博物院也送来一系列“国潮”年礼好物。灯火紫禁城口红点亮一年“红”运;2024故宫神龙周记本生动展现历史长河中的龙纹演变,形成历史与现代的交叠碰撞。

红色、祥云、龙、狮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幸运的象征,也是深刻在国人心中的文化情结。经典国货品牌在春节利用这些元素推出“国潮”新品,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交融,可以实现产品创新,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创造话题,进行节日营销,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

海外品牌接力送达 龙年限定尽显东方美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风”元素开始越来越多登上世界舞台。当前“国潮”所代表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本土潮流品牌的打造,更是中国自信引领的全方位潮流涌现。甲辰龙年,海外品牌集中发力,打造多种类“龙年”限定产品,风格理念上也各具特色。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龙年限定采用多元素策略,创新性使用金、粉、白等低饱和度的配色,加上龙纹、龙头等局部元素的图案设计,温柔清新又具有年味。芬迪(Fendi)和古驰(Gucci)都选择在包袋上用各种卡通龙图案与品牌经典包型、经典元素图案结合,呈现出甜酷可爱的风格,趣味十足。万宝龙(Montblanc)则在龙年全新打造大班系列书写工具锦绣良缘特别款,镀金笔帽上镌刻别具特色的中国结和锦鲤图案,寓意幸福吉祥、好运延绵。

海外品牌的龙年主题产品既彰显了创意的融合,也体现出其对于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视。海外品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不断深入,春节联名款设计也更显精心巧妙,既丰富了中国消费者对于不同风格的期待,也为春节期间的年货新消费增添多样选择。

“国潮”正当时 文化势能助推消费升级

“国潮”作为一种极具中国文化创造力的时尚符号,近几年持续掀起消费热潮。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背景下,“国潮”产品正逐渐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在此基础上,国货品牌纷纷借势发力,加强产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与消费者产生了强大的文化联结。波司登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潮’涌动、国货品牌崛起是重要趋势,其底层逻辑就是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自强,推动国货品牌乘势而上,也为新时代消费升级注入了精神力量和创新动能。”

随着90后00后一批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国潮”商品更是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不断增强,他们会在传统节日与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其消费也趋向健康化、时尚化和仪式化。在新消费理念带动下,年轻群体对于新年战衣、国风联名礼盒、开运配饰等“国潮”好物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引发了“国潮”消费的新浪潮。

“国潮”年货的焕新升级折射出生活方式的变迁和消费理念的改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也对“国潮”产品的打造提出全新要求。波司登相关负责人认为,当前服装领域的“国潮热”有着多重利好因素加持,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品牌定位、销售场景等,以及起到关键作用的消费者的认可。只有在品质、设计、品牌形象等方面不断提升,才能够让国货崛起、国潮涌动的趋势成为行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

文化自信助推“国潮”消费火热,我们也期待品牌能够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未来打造出更多兼具实用性和时尚性的“新国潮”好物。(文/杨婉新)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