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就业与人口学因素的不同导致各群体的睡眠差异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就业与人口学因素的不同导致各群体的睡眠差异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3-20 17:0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3-20 17: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了进一步推动公众对睡眠健康的关注,2024年3月19日,由喜临门睡眠研究院联合知萌咨询机构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共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于北京正式发布。

随着职业互联网涉入程度的加深,长时间睡眠比例呈下降趋势

灵活就业群体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工作的灵活性可能有助于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进而对睡眠模式产生积极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灵活的工作安排如何影响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及如何优化这种工作模式以增进劳动群体的福祉。

同时,经过对睡眠时长的分析结果发现,低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显著长于中、高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随着职业互联网涉入程度的加深,长时间睡眠(10小时及以上)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结合基于年龄的进一步分类研究结果来看,处于31~45岁、正值事业黄金期的高互联网涉入群体的睡眠质量较差,工作产生的情绪压力,导致其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由此可能引发的身心健康风险需要予以关注。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晚平均睡眠时长逐渐缩短

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均在7小时以上,睡眠质量自评在“尚好”和“不好”之间,每天平均午睡时长为30~60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呈现缩短趋势,人们的睡眠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分化,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睡眠促进策略。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和每天平均午睡时长越长,睡眠质量自评越好

报告显示,不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睡眠状况差异显著,基本趋势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和每天平均午睡时长越长,睡眠质量自评越好。受人口学因素,包括性别、区域、代际、婚姻状况等会对不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睡眠状况产生影响。据此报告进一步提出相应建议:关注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睡眠问题,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政策来改善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睡眠状况;关注不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睡眠状况在性别上的差异, 如女性在非就业状态更容易产生睡眠问题;关注不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睡眠状况在区域及代际上的差异。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