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对决618 国货引领消费新风尚

电商对决618 国货引领消费新风尚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4-06-19 09:1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4-06-19 09: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作为重要的电商对决,今年618的“火药味”比往年更浓。各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取消预售机制,拉快促销节奏,同时在“低价”上做足文章,试图在流量红利减弱的情况下争抢更多消费者。

专家表示,线上市场意义重大,是促消费的重要渠道。电商平台着力优化消费体验、提升性价比,让消费者愉快、舒心购物。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线上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1-5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比1-4月增加0.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7%。

“吃、喝、日用”囤货多

今年618,各电商平台聚焦低价、加大投入。京东喊出“又便宜又好”的口号,“便宜”排在前面;淘天集团宣布今年进行“历史性的巨大投入”;拼多多推出“自动跟价”系统,只要发现市场上有更便宜的同款商品,就自动改为低价。

消费者日趋理性,同时流量红利减弱,货架电商、直播电商只能加大“内卷”力度。

麦肯锡中国此前发布的《2024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报告》认为,2024年中国消费增长预期谨慎,消费者选择商品呈现“少而精”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消费心态,各电商平台纷纷效仿拼多多,“百亿补贴”成为常态。京东表示,今年618期间,平台上线的百亿补贴商品数量同比增长超100%,同时百亿补贴的用户数同比增长超过100%。天猫表示,作为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届618,今年天猫在满300减50基础上,额外投入150亿元红包,同时88VIP升级“无限次退货包运费”权益,激发消费活力。淘天则打通与抖音合作,升级与腾讯广告、知乎、B站等超200家互联网平台合作,帮助商家引入全网客流。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琦6月18日下午向记者介绍今年618消费特点时表示:“以前的消费大促,大家买贵的或者时尚用品比较多。在今年618前,我们开展了一个消费者规模超过万人的调研,发现‘吃、喝、日用’成为消费者当前最关注并且计划下单的品类。”

调研显示,超六成消费者秉持“精打细算,实用至上”的消费态度,四分之三的消费者表示会在618大促期间囤货,主要是家用清洁及个人护理类产品。京东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下午,南北干货、植物饮品、清洁纸品订单量同比增长均超50%。

国货品牌深入人心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品牌愈发深入人心,国货消费趋势显著。刘琦介绍,今年618,京东平台热度Top100的品牌中,70%是国产品牌。同时,90后、00后成为国货消费主力军。

“从供给端看,今年618,京东‘新中式’产品种类同比增长120%,消费者也对这些产品报以极大热情。”刘琦说。

天猫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在天猫平台“亿元俱乐部”品牌中,国货占比超六成。618期间恰逢毕业季,不少毕业生选择“新中式”穿搭拍毕业照。618开启以来,淘宝国风穿搭销量增长显著,不少毕业生选择购买云肩、簪花帽等国风单品来搭配学士服。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现代服务业处处长陈丽芬表示,近几年国货提质创新,消费者对国货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断提升,加之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共鸣,消费“本土化”将成为新趋势。

此前,一些品牌实施“下沉”策略,希望占领三四线城市消费市场。如今,不少三四线城市的国货品牌借助线上渠道实现品牌“上行”,在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趋势下,在一二线城市消费市场“杀出重围”。

“几毛钱的雪糕、一块钱的矿泉水,近几年这些产品在一二线城市的线下商超几乎消失。”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正天表示,他所在的公司三十年来一直生产定价“一元”左右的思圆品牌方便面,此前主要面向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如今,通过线上渠道的布局,重新进入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视野,受到广泛喜爱。

王正天介绍,今年618期间,思圆品牌方便面在京东超市的成交额同比增长126%,用户数增长178%。“去年我们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15亿元,今年的销售额目标是20亿元。”

新消费热点层出不穷

超大规模的中国市场从来不乏消费新热点,今年618期间出现一些新变化。刘琦称,AI浪潮下的AI电脑、新能源汽车热潮下的便携式充电枪等产品,今年618期间销量增长明显。

天猫平台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天猫平台成交规模破10亿元的“趋势品类”超过50个,洗烘套装、登山鞋、单反镜头、微单、防晒服、电竞装备、公路自行车等产品成交规模均在10亿元以上。

另外,观赏香蕉、桌面松树等商品多次冲上淘宝热搜。今年618期间,观赏香蕉单店销售超过10万件。

“今年以来,消费市场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这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体现,也是经济内生动能持续恢复、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结果。”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6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展望下阶段,尽管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仍待进一步提升,但是支持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也较多。比如,促消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显效,新型消费快速成长,市场供给持续优化。总体看,这些因素将支撑下一阶段消费市场继续加快恢复。(记者 杨洁)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