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再没有一段阅读时光比童年时代更充满光亮。这是一个以全情投入的沉浸、栩栩如生的想象、庞大丰富的汲取为特征的阅读阶段。
从儿童角度,“孩子喜欢读什么”是首先要郑重对待的问题。童年的阅读无疑应以儿童的趣味为起点和支点,从喜欢的一两本书出发,通往可能的百本书、千本书。而随着阅读的拓展,另一个问题也逐渐凸显:怎样让儿童阅读的生态变得更加丰富、蓬勃?当然不是要求孩子每一种书都读,但应在尊重兴趣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多读各种题材、风格、类型的书。童年时期的阅读应有一种丰茂之气,像树枝在阳光下的伸展,粗与细,长与短,密与疏,自然构成生机与和谐。
许多大人认为,小孩子喜欢读虚构神奇的童话故事。但我听到不少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孩子更喜欢读关于科学知识、自然世界和现实事物的图书。这不是孰对孰错的问题,而是提醒我们,孩子的阅读是丰富多样的,同时也是发展变化的。相应地,童年的阅读也要体现这种驳杂、丰茂与生长,让孩子尽可能地了解世界的广阔丰富,给他们当下和未来的选择留出充足的视野和空间。
对待儿童的阅读,成人往往有两种困惑:一是怎样让孩子多读好书,二是怎样避免孩子读不好的书。两种困惑共同指向一个完美的阅读理想,但实际上,童年的阅读正如童年本身,并无完美的规划。如果说儿童的成长是一条河,成人决定不了它流向哪里,我们的工作是认识、理解、保护、疏浚,以帮助它获得最健康的形态。这种健康不是通过控制一切来实现的。不论我们多么小心地守卫儿童阅读的边界,总有一天,孩子的阅读将“脱缰而去”。世界上有好书,也有不那么好的书,甚至还有很不好的书,孩子早晚都会遇到,正如他们终将经历完整的生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让他们明白一本书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比起只给他们挑选好书来看更重要,也更有意义。要知道,阅读的终点不是书本,而是对生活、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足、成熟的阅读判断力,唯有在完整的阅读生活中才能养成。
因此,我主张童年的阅读还应有一点浩荡之气。它是开阔的、丰富的,同时也是磅礴的、大度的。一个孩子可以喜欢一读再读的经典,也可以喜欢读过就扔的消遣,可以读有许多优点的书,也不妨读一读有缺点的书。明白用什么方式恰当地对待什么样的书,儿童才能成为阅读真正的主人。正如大河的鼓荡中有清波浩渺,同时也无惧其中裹挟的一点沙泥。健康的河流不会被沙泥所滞,而是在波浪中携带着它,淘洗着它,一路向前。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成人的充分理解、支持和引导下,孩子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阅读中实现奇妙的学习,发展明辨的能力。
童年阅读的丰茂与浩荡,或许回应了儿童本身就具有的某种丰茂浩荡的精神特质。有这么一种常见的阅读现象:一些长大后看来平平无奇的书,会在与童年的相遇中迸发光彩。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忆起小时候长妈妈给带回的绘图《山海经》,回想起来其实“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但这粗糙画图中“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激起孩子阅读的快意和迷醉,成了那时“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某种程度上,是孩子在阅读中以自己丰茂的感知和浩荡的想象重新“书写”了这本书。这一刻,一个“粗拙”的文本被童年照亮,又反过来照亮童年。在我看来,这是儿童阅读的特性之一,也是一个阅读中的儿童应令我们敬畏的地方。面对这个善意、珍贵、富于生长和创造力量的阅读者,成人唯有以更庄重的态度、更不懈的努力,为他们开辟、拓建阅读世界的丰茂与浩荡、深厚与无垠。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6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