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8日零时起,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到今天,已运行1个月零9天。这段时间,全市参与医改的3600多家医疗机构运行平稳有序,成效初显。伴随改革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4月8日,方庄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情况。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作为政策参与制定者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如何看待医改的变化,对不同声音又是怎样应对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委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在医改“满月”之际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表示,北京医改就是要“回归本质”,一个月来医疗机构运行平稳有序、符合预期,绝大多数公众对医改给予积极的评价。下一步北京市卫计委将按照医改既定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政策,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安全合理的诊疗服务。
谈医院变化
医改宣传到位 医院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新京报:医改一个月以来,最大的感受和变化是什么,是否有具体的体验?
高小俊:医改实施后,我到一些医疗机构检查,组织媒体去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医改工作任务落实,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医改政策宣传解读做得非常到位,从动员宣传到挂横幅、做宣传页,还有医务工作者进行的宣传引导,都体现了大家对医改的重视。
医改后,我身边有人到医院看病,感受到的变化就是部分药费下降了。比如治疗高血压用的拜新同由原来的30多块一盒到现在27块钱一盒,一年下来,能省下不少钱。
新京报:医改让医院的收入结构有了变化,医院以及医生的反响怎样?
高小俊:此次医改,医院的收入由原来的政府补贴、药品加成收入、医疗服务收入三部分变为了政府补贴和医疗服务收入两部分。医改前,通过静态测算,医院的总体收入会平移。具体到一些专科医院,医院收入在医改后出现了一些下降。不过,从2012年开始医改试点的五家市属医院的数据来看,这五年来的运行总体还是平稳的。
所以,医改对每个医院都有一个适应过程,需要医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医院的管理者也要合理调整医院的收入分配结构。对医务人员本身来说,也需要有提高自己医疗技术的意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新京报:有的社区医院现在实行先诊疗再付费,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高小俊:患者原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挂号交费、取药交费,检查交费。为了省去患者多次交费的麻烦,我们推出“先诊疗,后付费”,患者享受完一系列医疗服务,然后再一次性交费就可以了,有利于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留在社区,密切和谐医患关系。
谈药品采购
尊重市场规律 药品价格“有升有降”
新京报:药品阳光采购,取消加成,为何药价还是“有升有降”?
高小俊:医改前,通过测算,北京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和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药价总体会降低20%左右。医改实施后,患者反映一些药反而涨价了,这其实是正常的。
北京市药品阳光采购平台共有4万多个品规的药品,其中约70%的药品价格下降,20%的药品价格持平,10%的药品价格上升。药品采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原材料、药品生产企业、运输仓储企业多方面的利益。有些药品用量小、价格低、利润少,厂家生产积极性不高,就会成为稀缺药,但对医疗机构和患者又不可或缺。这样的情况下,从市场行为和市场规律来讲,这些药品就可能会涨价。所以,虽然总体药品价格下降了20%左右,但为了不引起公众的误解,我们进一步提出了药品价格“有升有降”。
新京报:医改后,药剂科从盈利科室变成了消费科室,有些药师觉得自己的价值消失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高小俊:对北京医改,有这么一个词,那就是“回归本质”。医生是看病的,不是卖药的,药师同样是。
药师是为科学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而存在的职业。从这个角度讲,医改让药师回归了“本质”,从原来大多是“卖药”的角色转换为科学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角色,这既体现了药师的价值所在,也改变了医疗机构的运行模式。
宣武医院、朝阳医院、友谊医院、阜外医院等都实施了处方点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大大提高,这就是发挥了药师的作用、体现药师价值的最佳实例。通过深化医改,药师应该成为合理用药的引领者,安全用药的保障者,逐步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新模式。
谈公众反应
过度医疗或医疗不足将被处理
新京报:这一个月来,社会公众有哪些反馈意见?
高小俊:从我们的监测数据来看,从4月8日到5月10日,社会各界对于此次医改积极的评价总体约占九成,实行医改的医疗机构运行平稳有序、符合预期。
当然,公众也反映了一些问题,比如社区药品不全、跨科开药、到医院不能开长处方等问题。有的是纠正过去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有的是一线医务人员政策解释不透彻、沟通不到位而造成的,也有的是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存在不足。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医疗卫生改革作为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在北京推行,情况复杂、困难较多是可以预见的。
新京报: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声音?
高小俊:北京医疗机构数量庞大,截至2016年底,北京共有10637家医疗机构,这些医院办医主体不同,财政补贴方式和比例也不同。虽然,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做了充分准备,但毕竟没有真正实践过,所以医改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同声音也在意料之中,这既是对医改的关心,也会鞭策我们服务百姓,倒逼我们改进工作。
新京报:市卫计委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高小俊:社会和患者的反映,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意见建议,我们都非常重视,积极进行研究。比如针对患者反映个别医疗机构开药少、每天要挂号收费问题,我们强调,根据病情为患者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和引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一直是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秉持的原则,如发现有问题,我们会认真核实,按照规范的诊疗程序进行纠正。
同时,专门安排督查组,对类似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过度医疗或医疗不足等问题,都将严肃处理。5月11日还专门下发了通知,要求参加医改所有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合理用药。
新京报:你认为北京医改需完善的地方还有哪些?
高小俊:北京市医改实施以来,在北京医药分开协调领导小组部署指挥下,在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特别是在全体参加医改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医改初见成效,整体运行平稳。
近期的目标就是继续加大对于医改的宣传,进一步完善政策,将医改政策执行到位,将改善服务不断细化。
新京报:下一阶段,北京医改的目标是什么?
高小俊:下一步,我们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医改要求,加强基层建设和能力建设,推进分级诊疗,把90%的患者留在基层,加大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医联体的机制运行,组建专科医联体,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首都运行提供可靠的医疗卫生保障,实现使人民群众得实惠、使医务人员受鼓舞、党和政府得民心的医改目标。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虹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