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福思维年轻人要警惕 每份工作不到两个月就跳槽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2017-07-19 17:17:20

小陈大学毕业不到两年,数次更换工作,每份工作不到两个月就跳槽,理由是“工作太累,早出晚归周末还要加班”。现在索性辞职当起啃老族,买房买车交友网游,一切消费父母埋单。对于父母的指责,他振振有词:“都怪你们从小那么惯着我……我会再找一份轻松点的工作!”如今,许多年轻人抱有享福心态,早早以享受人生的态度面对生活,吃苦成了他们的奢侈品。

耽于安逸享乐,是一些年轻人不愿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拒绝改变和成长的反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它是一个人习惯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维持现状让人觉得放松、舒服、有安全感,而一旦要跨出这个区域就会感到焦虑不适甚至恐惧。一些家长觉得不该让孩子吃苦受累,不但极尽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包大揽,小到送孩子上学帮忙拎书包,大到孩子毕业后帮忙找工作。从小一切由父母代劳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渐渐适应了这种模式,要打破这种状态极为困难。

曾国藩教育子弟时特别强调:“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过分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年纪轻轻便丧失蓬勃向上的精气神,主动放弃了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的机会。挑战自我,不断走出心理舒适区,是逐渐成熟、培养心理韧性的过程。而那些逃避吃苦的年轻人,稍有不适就打退堂鼓,遇到困难就绕着走,少了逆境中的磨砺,弱化了抗挫能力,变成了“玻璃心”,也是引发社会关注的“男孩危机”的原因。另外,一味地索要,会让年轻人对付出与回报理解不够,对苦尽甘来缺乏深刻体验,容易造成他们感恩、珍惜之情缺失。

吃苦不是目的,重在锻炼心性,这是心智成熟与人格完善的过程。年轻人要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凡事不以苦乐作为首要选择标准,而是优先服从于有益自我成长与造福他人及社会的原则,自觉走出安乐窝。“苦”是非常主观的体验,遇到难事、苦事时,先分析自身原因。不能吃苦的实质可能是自己对某事完全不感兴趣,不适应陌生的领域,惯性化的行为模式,认为浪费时间没有意义,能力不足方法不对等。苦只是表象,要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寻求解决方案。比如,小陈面对繁重工作时可以转换态度,将困难任务当作自我蜕变、成长的契机,鼓励自己坚持住,逐渐摆脱旧的行为惯性;还可以思考如何加强与上司沟通、改进与同事的合作、参加技能培训以及掌握高效工作等方法解决问题。人的适应潜能巨大,一旦养成新习惯,对于以前的苦,可能就不觉为苦,甚至以苦为乐。▲